“熬”这个字,单独使用的时候意为将食物或者药物放在水中,用火煮。而作为词汇使用之时,常常用“煎熬”一词,比喻生活上在经历困苦折磨。既然有了火又有了水,那真是”水深火热“的生活,能不”煎熬“么?能不痛苦么?我从来没听说过谁想过上”煎熬“的日子。但现实中一个很有趣的情况是,那些大有成就者,往往都是”熬“出来的。
两千多年来,孔子被我们奉为圣贤,可是若没有这样一个人想出的政策,那么局面定会大不一样。这个人就是董仲舒,他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且得到了采纳。从此之后,儒家学问再也不是当年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场面,而是成为了圣贤学问。董仲舒博览群书,学问非常大,为汉朝立下了巨大的贡献。而董仲舒的学问如此丰富,真是“熬”出来的。董仲舒家里有很多书籍,为了读书,董仲舒常常废寝忘食。他的父亲看儿子读书太认真,这样子不休息一样怎么行呢?于是给儿子建造了一个小花园,花园就在董仲舒的书房旁边。花园建好之后,董仲舒的家里人都很开心,在里面玩耍。可是董仲舒,三年中竟没去过一回花园,不分昼夜的研究学问。就算在今天,高等学校的高材生们在学习时间外,还有很多自己的课余时间供自己打游戏、看电视剧。可是两千多年前的董仲舒三年来,未踏进过近在咫尺的花园半步,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学问,所以有了极高的造诣。这是何等的定力,何等的“熬”啊!
在更早的春秋时期,还有一位君王,更是“熬”的典范,他就是越王勾践。在吴越两国的战争中,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所打败,并被送到吴国做奴隶,伺候吴王。堂堂一国之君,每日都要讨好另一个国家的国王,过着阶下囚般的生活。三年后,越王勾践被吴王释放回国。可是勾践却不敢忘记那屈辱的日子,他没有选择重新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选择了继续“熬”下去。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口苦胆,但这过的是何等的苦日子啊!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终于将吴国灭掉,一雪前耻。
古代书籍非常昂贵,而董仲舒家里如此多的藏书,想必条件非常好;而越王勾践更是一国之君。所以无论是董仲舒还是越王勾践,都不必选择“熬”这条艰辛的道路。但是如果不去“熬”,他们的人生又会怎样呢?可能董仲舒不会进入史书,越国可能被吴国灭掉。佛说:”众生皆苦。“现实也的确如此,你不是这种苦,就是那种苦。而像董仲舒和越王勾践这种人,选择再苦点。反正都苦,他们索性就把人生“熬”地漂亮些。
漂亮的人生其实就像熬中药一样,在火的淬炼下,熬出精华,丢掉废渣,虽然过程艰难,但最后得到的,是有用之物。那些熬不过去的,接受不了火的淬炼的,就是废掉的一锅药。看看那些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孩子,熬不过生活之苦、学习之苦的,长大后,都成为了“巨婴”。而那些熬得过去的孩子,个个都撇去了杂质,成为了栋梁之才。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是的,哪个圣贤没在寂寞中度过过?没熬过那漫漫长夜呢?哪个圣贤又是不花一点功夫就功成名就、流芳百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