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场村探秘

2019-12-10   渭南文化旅游资讯

窑场村探秘

文/梁建邦

有去窑场村考察的想法已经很久了,因为据说那里曾是明清潼关古城的砖瓦生产场地。

明清潼关古城是在唐宋潼关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重修和增建。杨端本《潼关卫志·建置·城池》记载清朝以前的修建情况说:“潼城沿山河之势为之,地乃唐之旧址,所谓天授二年(691)移近黄河者是……宋熙宁中,遣侍御史陈洎筑城。明洪武五年(1372),千户刘通修筑旧城。九年,指挥佥事马骙增修城陴,依山势曲折,周一十一里七十二步,高五丈,南倍之……门有六:东曰‘金陡’,西曰‘怀远’,南曰‘上南’,曰‘下南’,北曰‘大北’,曰‘小北’。三门各有楼。南以山势重叠,不竖楼。南、北水关二:南水关,洪武三十三年,成山侯建;北水关,宣德间,守备魏赟建。”

修建城楼、城墙和水关离不开城砖。《潼关卫志·建置·城池》云:“隆庆四年(1570),兵宪范公懋和增筑修更铺七十二所,城堞砌以砖。” 向淮《续潼关厅志·城池》又云:“(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潼商道德明公奉敕修南面土城三千二百九十八丈七尺,北面砖城七百三十三丈三尺,高三丈,顶宽一丈八尺,底宽三丈。”这是古代潼关志书有关明清时潼关古城用砖砌城的记载。这些城砖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潼关地名志》(1987年版)“上窑场”条说:“明代洪武(1368—1398)以来这里为砖瓦窑场,分上、下二场,该村居上(南),故名。”“下窑场”条说:“明洪武年间这里是砖瓦窑场,位于上窑场之北(下),故名。”由村名来历可知,上、下窑场村曾经是明清时期给潼关古城烧制城砖和瓦的地方。

2019年12月6日上午,我们一行5人,在下窑场村干部和两位村民的引导下对窑场村地表的古砖瓦窑遗址进行了初步考察。

窑场村原来包括上窑场和下窑场两个自然村,统称为“窑场”,位于潼关古城南门外潼河东岸不远处,南北绵延约600多米,两个村子中间仅隔有100多米。《潼关地名志》说,1987年时上窑场有7户人家,30口人,是苏家村第二村民小组的一部分。下窑场有60户,337口人,是苏家村第七村民小组(现为秦东镇秦东社区苏家村七组)。从我们看到的现存遗址看,两村中间的地段正好是当时的主窑场区。现在上窑场的几户人家早已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村落不复存在。后来修建高铁铁路挖隧道,将挖出的土堆积到了原上窑场村的村址上,形成了偌大的一个土堆。

在下窑场一家村民房屋后面的土崖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紧挨着的两个窑壁遗址。它们在一个水平线上,都露出地表约1米多,但窑壁朝向不同方向,应该属于两个窑的窑壁。窑壁用长约三四十厘米、厚约七八厘米的青砖分四层裹砌,旁边有烧窑过火留下的红色土层。这两个窑是用来烧制城砖还是烧制瓦的,我们尚不得而知。

在上窑场和下窑场的中间地段,有着大范围的古砖瓦窑遗迹。外露的古代窑壁由青砖砌成,窑壁面向潼河,呈横放的圆柱半圆形状,并不像后代圆形罐状砖窑那样是一个完整的圆罐体砖瓦窑。窑壁外是被火烧成的很厚的红色土层。红土层外是更厚的烧窑产生的炉渣和残破的砖块堆积层。当时,我们被眼前壮观的窑场遗迹所震撼,不断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下窑场村民陈宁显介绍说,这里应该是窑场的中心区域,是潼关古城城砖和瓦的最大烧制场地。他们以前可以看到的地表窑场遗址南北长大约有80米开外。从周围的有关遗址看来,当时烧制城砖的过程有采土、制砖坯、渗窑、烧制和成品运输等几个作业区。不难看出,其中蕴涵着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智慧。

采土区位于砖瓦窑的上方高处,向东面对的是潼洛川东面高大陡峭如山的黄土沟原土崖,有用不完的砖土资源。而且这里的土壤是红色胶泥土,粘性大,质地细,比重大,硬度强,是烧制砖瓦的上等原料。村民说,据祖辈相传,为了缩短城砖的运输距离,节约人力,加快速度,当时潼关城共有3个城砖烧制场地。一个在潼关东门外的原望沟,专供潼关城东门一带的城砖;一处在潼关西门外的胶泥沟,专供潼关城西门一带的城砖;再一处就是潼关南门外的窑场,专供潼关城南门、北门一带的城砖。潼关古城的城砖有32、34和36市斤几种规格,数南门外窑场的土质最好,烧制的城砖重36市斤。这么重的城砖,其他两个地方的窑场是烧不出来的。同时,这里又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窑场,以至于历代烧制砖瓦的工匠们及其后裔形成了居住村落,世代繁衍生活,一直到了现代。

制坯区在取土场紧跟前,在砖瓦窑的上方。从制坯区去砖瓦窑是下坡路,距离并不远,既便于搬运砖坯,又能节省体力,减少劳动强度。

在制坯区下方和砖瓦窑上方之间,是一条从南面潼河段东边的田地和崖畔自然引流过来的用以渗砖瓦窑用的水渠。为了防止渠水渗漏,经过窑场的一段水渠是用石头水槽连接铺设而成的。这条水渠经过上窑场和下窑场村地段,一直流到潼关古城南门的瓮城跟前,然后沿瓮城边向西在古城外流入潼河。在下窑场村,我们见到了不少散落的这条渗砖水渠的石水槽。

砖瓦窑在渗砖水渠的下面。主窑场区的窑壁呈横放的圆柱半圆形状,窑壁面朝潼河。为什么在这里看到的砖瓦窑遗迹,并不像后代圆形罐状砖瓦窑那样,而只是横状圆洞形窑壁的一半。原来是为了装窑、出窑方便,才有意采用了这种只有半边固定窑壁的砖瓦窑形制。工匠们先把砖坯沿着固定的半边窑壁露天堆放(装窑),堆放好后,用砖和泥砌上另外半边的临时窑壁,砖瓦窑就做好了,要烧制的城砖也装进去了。当烧制和渗好城砖后,就拆除掉后来做的那半边窑壁进行出窑。这样一来,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劳动工作面,又是露天作业,装窑、出窑都十分方便。而且窑洞可长可短,有点像后来的轮窑一样,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装窑、烧制、渗窑和出窑,生产效率会大幅度提高。

城砖烧制好后,就可以直接送往潼关古城使用。上窑场和下窑场距离明清潼关古城不远,地势略高,向城里运送砖瓦依然走的是下坡路,既省力又省时。

明清时,上窑场和下窑场的工匠和居民们是军屯的军人,隶属潼关卫、潼关厅所管辖,并不向地方政府交纳粮税和承担差役。

下窑场村现在还生长有三颗大古树,其中一棵槐树树龄为1500年,一棵皂角树树龄为600年,另一棵槐树树龄为250年。他们是窑场村一带的时间老人,是明清时潼关古城烧制城砖沧桑历史的忠实见证者。特别是那棵1500年的古槐树,虽然树干已经空心,仅仅剩有三分之二的树皮,但仍然在顽强地支撑着庞大旺盛的树冠,执着地守护着那里的一方热土。

在下窑场村,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躺在荒草之中的古代造纸用来碾纸浆的碾盘、碾槽和圆形的石磙子。它们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不仅仅是明清潼关古城生产砖瓦的最大场地,同时也是潼关古城纸张或其他日用商品的生产地。

考察归来,我不由自主地对那些曾经给明清时期潼关古城烧制砖瓦的上窑场和下窑场的历代工匠们产生了无限敬意,是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用血汗和生命为潼关古城烧制了不计其数的砖瓦。他们是雄伟险固的潼关古城可敬的建设者,是历史的功臣。遗憾的是,古代潼关的几部志书并没有为他们写上只言片语,甚至连一个人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谁又能知道,现在散落在潼关古城和潼关县城乡之间的那些无数的古城砖,有哪一块是出自他们之手呢?

来源:潼关微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