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周易》,第一卦,乾卦对初学就有点晕,如:九二,“见龙在田”,的“见”字,是解释成“看见”还是“出现”?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这倒不是大问题。不论怎么解释,意思差不多。笔者认为,“见”应该是“现”的古今字。但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初学者,一定会把“首‘,解释成”头“。那么如何翻译整句辞那?
翻译一:“群龙在(云中),见不到龙头,吉利”(只能看到龙身和龙尾,头隐藏云中)
翻译二:”见群龙,没有领头的,吉利“(看到空中群龙,看不出那个是领头的)
乾卦,应该是基本没有歧义的,主要观点是统一的。但是坤卦,争议就多了。
坤卦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这句卦辞,出现歧义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利”的断句,断句在“利”前还是“利”后,还是“利”两边都断句,不同的标点解读不同;其二是对“朋”的解释,解释成“朋友”还是“朋贝”(钱币)。
在笔者认为,无论断句不同,还是对“朋”的解释有差异,这些不同对整个句子来说,都是通顺的,道理都可以解释合理。
如:第一种情况解释: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翻译一:很顺利,有利于牝马的占卜。君子有所前往,(途中)首先迷失后来得到主旨,有利。西南方向结交到朋友,东北方向丧失朋友。安定不行动贞卜(结果)吉利。
翻译二:很顺利,应当像牝马一样地坚持下去。君子应当有所作为,先迷惑后得到主导,有利;西南方向得到朋友,东北方向丧失朋友。安定地坚持下去吉利。
其他翻译:把”朋“解释成”朋贝“(钱币),前两个翻译就是”西南方向获得钱币,东北方向丧失钱币“,就是西南发财,东北赔钱。同样解释的通。
其他句读情况: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就不翻译了,这里“主利”,可解释“主顺利”或“主有利”
坤卦的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这句中的“含章”,解释成“含晦章美”(隐藏美好才华)好像没什么不通顺的。据近代大师,解释为“武王克商”,似乎理由也很充分。不过,这句历代都解释为“含蓄不外露才华”,应该可信。
《周易》就是这样一本书,非常难读。所以,大家读《周易》要快读,不要拘泥一字一句,不要怀疑作者解释的对错。照单全收了就成,不要陷入刨根问底的泥潭。
要知道,历代许多易学大师穷毕生精力,也没有把《周易》读通。读《周易》不要浪费时间。前人在确定一个解释之前,已经考据了很多,很深。已经帮助读者耗尽脑力和很多时间才确定现在这个折中的解释。
《周易》这么难读,原因在哪?
《周易》难读首先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没有句读。中国古代,大家写文章都是一气呵成,没有标点符号。是不是过去古人怕浪费纸张或竹简的空间,不得而知,反正就是没有标点符号。
所以,自古,文章必须传承。需要老师讲句读。老师才知道断句处。老师才知道文章作者每句的意思。一旦,出现战乱,人为的灾难,没了老师传承,只剩下书了,那么,不同人断句就不同了。因此,歧义就多了起来。
《周易》难读还有口口相授的原因。古代书没有那么多,可以人手一本。老师教学生,都是通过口授,听课的学生做笔记。就如同田王孙口授给施仇、孟喜、梁丘贺。
这三人学习笔记不同,结果三个人各有《周易》的学问。所以《周易》的卦爻辞,用字不一样,不知谁的对。他们再传承,就越来越走样了。
《周易》难读还有写作的时间久远,文字变换翻译的原因。《周易》卦爻辞传说写作于商末周初时期。西周初年通行文字是使用商代的甲骨文。
春秋战国时通行的文字又变成了蝌蚪文、大篆等,各个诸侯国用字又不完全相同。到了秦朝通行文字才开始统一,变成了小篆。后来,才变成今天人们认识的隶书和魏碑。
《周易》原文,从甲骨文到今天现行文字,就会出现各类翻译用字的不同,这就产生了对原来作者初衷背离。
《周易》难读还有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因,据传,孔子曾传易于商瞿子木,也传给了卜子夏。
这两个人好像学的不太一样,子夏学的是易理,子木学的是象数。后辈历代易学大师很可能是这两个人的分支。
商瞿没有著作流传,而卜子夏著作有《子夏易传》流传到今。有人考证《子夏易传》非卜子夏作品,系古人假托,这个也未必可信。
《周易》难读还有世传两本《周易》,即《古文周易》和《今文周易》。除了这两本,还有其他版本,如:《熹平石经周易》残本,上海馆藏楚竹书《周易》,清华简《周易》,安徽阜阳竹简《周易》,马王堆棉书《周易》,江西海昏侯《周易》等。
每个本子都有许多不同和相同。所以,需要新的大师去综合考证,解决掉一些自古以来的对《周易》的争议。当今时代很难找到通天彻地的易学大师,所谓精通易理,前后知500年的易学宗师。
当代都是训诂专家,只懂的说教,训诂,却不知预测方面应用的语言大师。他们研究出来的东西要辩证的看。
《周易》难读还表现在,中国古代文字狱方面,尤其是避讳。中国的皇帝太多,所以没有办法能搞清楚哪个字由于避讳而改成了另外的字。如:师卦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在汉代刘启(汉景帝)未做皇帝前为“大君有命,启国承家,小人勿用。”;而在汉代刘邦未做皇帝前的战国时为“大君有命,启邦承家,小人勿用。”。现行本《周易》根本就没有恢复《周易》本来面目。
由于意思差不多,今人懒得去改正。笔者建议,鉴于现在考古大发现非常多,把易学大咖们找到一起,把《周易》还原到孔子时代的版本。所有避讳全部恢复原字。
《周易》难读还表现在,中国自古就有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的毛病。通假字就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被通假的字为本字)。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的字来代替。印刷,誊抄时也大量使用通假字。如:“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中的“絜”,为“洁”的通假字。“干,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中的“薄”,是“搏”的通假字。
古今字为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中“见”,为“现”字的古今字。“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中的“知”,为“智”的古今字。“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中的“说”,是“悦”的古今字。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旉”是”敷“的异体字。”欬“是”咳“的异体字。
造成《周易》难读的原因还有历代民间易学大师对《周易》的神化。惊为天书,写传的、写纬书的,都竭尽神话之能事,“玄之又玄”。终于传承到今天。本来简单的道理,反而把人如坠五里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