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小李跟我抱怨她家的事情。眼瞅着孩子即将高三了,她一边要处理客户的问题,回家还得为孩子升学的事烦心。整天睡得不踏实,而且焦虑到脱发。
前些日子跟同事一聊天才知道他刚跟媳妇东拼西凑交了房子的首付,现在每个月光是还房贷,外加房租水电费就得至少过万,总共算下来手里能攒下的钱就没有多少了。一想到每天一睁眼就得还房贷,感觉压在身上的担子特别重。
我有一个同学的父母看她三十多岁还没结婚有点着急,就让亲戚帮忙介绍对象。还没等跟对方见面,就因为意见分歧跟父母大吵了一架,一怒之下她索性搬出来自己住了。眼下闹得特别僵,她也不知道该怎么缓和跟父母的关系。
......
房贷、婚姻、教育、人际关系...... 种种社会问题的积压,让人们的精神、身体都不能放松。面对变化速率如此之快的社会,无论是谁都常常会把“焦虑”一词放在嘴边。
打开微博、公众号还总能看到类似《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永远不会被时代抛弃的,是这一种人》这样的毒鸡汤。原本只有一点点的焦虑感,因为受到情感刺激而被放大,心情变得焦躁不安。
焦虑似乎已经成为了都市人的“常见病症”。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焦虑?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如果这个世界停止了变化和发展,那我们只要机械地持续现阶段正在做的事情,就能够毫无压力地生活下去。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
我们所处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而且,近年来,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正因为你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所以才会因为一点点的变化就感到非常大的压力,也就更容易焦虑。当人们想要改变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时,便会无端焦虑。
换句话说,焦虑感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稳定的事情,逃脱出了我们的控制。未知事物所带来的不安全感,让我们开始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思想绑架。
当我们意识到外界已经发生变动,而我们的原有认知还未变更过来时,自然而然地会引起情绪的爆发。
也就是说,焦虑是为了促使人类及时转变行为,以保持身心平衡的情绪。
适当的焦虑,其实不失为一件好事。
陈铭在《非正式会谈》节目中说过,“从宏观上讲,焦虑的存在意味着追求效率。它是中国速度的发动机,甚至是喷气式发动机,把所有人都往前赶,没有这么强大的焦虑的力量,我们根本不可能可以有现在的这种经济奇迹。”
为什么中国在整个互联网所有的公司迅速地站到了整个世界最前面?是因为他们每一个员工都铆足了劲在往前冲。
我们现在能享受到移动支付、刷脸购物这些既方便又快捷的服务,无疑跟工程师夜以继日的工作分不开。
虽然焦虑能让我们重新调整工作、生活的方向,成为激发人改变的动力,但并不是说越焦虑越好,过度焦虑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甚至使人崩溃。
经济评论家胜间和代曾经用驯象师和大象来比喻我们人体内的情感机制。
他强调,“在我们人类身上,驯象师(理性)和大象(感性)所代表的两种心理机制是共存的。为了防止大象暴走,驯象师努力对其进行掌控和引导。然而,因为大象身体庞大,一旦它进入暴走状态,驯象师将很难对其进行控制。”
在我们的身体中,如果“大象(感性)”一直压制着“驯象师(理性)”的话,我们就会沦为情感的奴隶,被情感操控。尽管你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情感总是先行一步,使你无法冷静思考。
当身处这样的状态时,虽然你明白自己不想生气、不想发火,但在面对身边其他的人和事时,仍旧不受控制,于是焦虑就成了日常状态。
虽然生活本身就是理性和情感交织的,但纯粹情感用事就只能被情绪控制。一旦让焦虑成为你的日常状态,再想要戒除就比较困难了。
如何缓解生活中的焦虑?
在这个时代,焦虑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代的消费文明所构建的外部环境就像空气一样笼罩着你,弥漫着你,身处其中的我们无法挣脱。
虽然有时我们会被情感控制,但大多数的时候,理智应该占主导位置,这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
要明确的是,控制你情绪的主人是你自己,而非你的情感。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有一好习惯傍身,将会受益无穷。但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能够真正拥有缓解焦虑习惯的人,又有多少呢?
掌握缓解焦虑的习惯,目的就是将理性占主导位置的时间拉长,让情感越来越受自己控制。
可能大家会认为养成这个习惯的过程是痛苦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其实并非如此,任何人只要稍微花些心思,就能够简单地让理性回到原本的主导位置。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缓解自我焦虑呢?
在《不焦虑了》一书中作者安藤俊介就提到了许多方法。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自己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那么以下这几种方法会像是一把锋利的剪刀,帮你解除身上的束缚,让你生活得更加自在舒适。
01
【不迎合父母的价值观】
被老人催着结婚、生娃已经成为逢年过节饭桌上常被提及的话题。作为家长,总害怕自己的孩子太辛苦,所以愿意帮着出出力。在他们看来,趁着身体还利索能帮忙带孩子时,完成所谓的“人生计划”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殊不知他们所制订的“人生计划”,却不在我们的计划范畴之内。
“结婚要不要在乎门当户对?”
“是不是必须要在30岁之前结婚?”
“结婚该选择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
在这个提倡个性、推崇多元价值观的社会中,关于恋爱、婚姻的话题频频被拿来讨论。由于我们跟父母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时常会因为价值观相佐而发生矛盾。
做不婚主义者,就要被贴上自私的标签?
不言听计从就等于不孝、不尊重父母?
在中国固有的教育理念里,父母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碍于血缘、亲缘关系,作为儿女总是怕发生冲突,而不得不做出让步和妥协。
然而人生本就是没有定数,更没有谁规定你到了某一个阶段必须要做哪些事情。要知道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建立在自己的价值观这一基础上的。
即使对方是父母,也不要一味地去迎合他们的价值观。
在《奇葩说》节目中,蔡康永谈到了容忍一词。他说,“容忍会导致我们不在意,而不在意会使我们失去活着的滋味。”
倘若为了应付家长,而在没有了解清楚彼此脾气秉性下就匆匆结婚,自然会增加双方在婚姻相处中的难度,一旦到最后两人磨合不了便会落得不欢而散的结果。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写道:
“我全部生活曾经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的理想后面,那是她们用语言和书本灌输给我的思想,而绝非是我自己心里的愿望。过去左右着我生活道路的那些我认为是应该做的,而不是我全心全意希望去做的事情。”
人生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没有人想活成行尸走肉,一辈子只按照别人的要求活下去。就算是父母,他们也不能对你的人生负责。
不要担心冲突,也不要怕有负面影响,当你能够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时,你的心里才不会因为愧疚而产生焦虑。
02
【就算被万众期待,也不要过分努力】
“儿子这次考试成绩不错啊,看来给你请个家教辅导还是有效果的,下次争取考个第一名回来呀!”
“这个项目就交由你来负责了,可得好好干啊,领导可是对你寄予厚望!”
“小张,我觉得以你现在的能力,这件事肯定会完成得很漂亮。”
对年轻人来说,当他们突然被领导委以重任,或者备受他人期待时内心会特别高兴。往往会因为想要把握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而像打了鸡血一样加倍努力。
虽然保持这样有抱负、有理想的状态有助于提升自我,但如果为了获得对方的认可,而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每时每刻都在担心,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感,这样的努力就是有问题的。
虽然在经济社会,以100元的价格可以买到等值的东西,但这种等价交换的思维可不能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因为在面对他人的期待的时候,到底我们用什么样的结果才能回应这份期望,是很难被衡量的。
“领导都对我这么认可了,我怎么能不努力证明自己呢?”
不要为了达到对方的期望值,而放低自己的姿态去迎合才觉得心安。相反,如果你因为没有达成期待而对自己失望,那也仅仅让失望停留在这件事情本身,完全没有必要上升到否定自己的能力甚至产生罪恶感的程度。
当你能明白,所肩负的期待是一种纯粹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一种经济活动时,你便不会因此感到焦虑。
03
【故意打破固有的生活模式】
习惯去固定的咖啡厅消费,而且通常会坐在同一个位置。如果某天有人坐了那个位置,自己心里就会感觉非常不爽,“那人坐了我的位置!”。
因为体内平衡的生物性质存在,导致我们不论多么细小的事情,都想使它维持在一个固定的状态。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即使固定的日常生活产生一点点偏差,都会让我们心生焦虑。
习惯难以养成,同样也很难被戒除。虽然口中想要说着改变,但身体却很诚实地表现出无动于衷。
我们愿意在无意识中按照固定模式来生活,但如果换个方式来做,或许能给生活增添一些新鲜感。
在《不焦虑了》的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模式中断法,意思就是每天尝试做一件平时不会做的小事。
例如: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穿衣风格,或者是尝试光顾一家从来没有去过的餐厅。虽然这些都是不需要多大努力就能办成的小事情,但如果从这些做起慢慢养成习惯,那它带给我们的变化就是巨大的。
它们能让我们心脏的承受能力逐渐增强,当某一天突然之间发生变动时你也不会慌张,从容面对。
04
【眼光放长远,聚焦五年后】
总会有人感叹自己明明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却仍然收获甚微,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虽然我们都相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但在这个网红频出的时代,人们总会把追求速率放到第一位,心态上也自然而然地急于求成。
在综艺节目《青春有你》中,导师张艺兴就曾对参赛选手发出过灵魂审问:“你们到底知道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们到底希望自己走什么样的道路?”
整个社会太过于浮躁,以至于这些只训练过一两个月就敢来参赛的选手,把走红想得太过容易了。要知道现在出现在荧屏上的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早在多年以前就在积蓄力量了。
演员王凯蛰伏多年磨炼演技,直到《伪装者》里明诚这一角色开始,才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而后凭借《琅琊榜》、《大江大河》等优秀作品里的成熟演技一朝走红。
29年前苏宁董事长张近东放弃了国企的工作,带领一支十几人的团队蹒跚前行。最终突破传统零售业,在业内率先抓住线上线下融合智慧零售的新机遇厚积薄发。至此苏宁从一家不足200平的小门店一跃成为世界500强。
不论是演员还是企业家,他们光环的背后都埋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当我们艳羡于他人光鲜亮丽的时候,不妨去挖掘一些他们背后的故事,看看他们是怎样一路走来,才有了如今这样的成绩。
在香港理工大学与学子分享创业经历时,张近东讲到:“创新要有超前规划,你能看多远,才能走多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现在所付出的努力会不会有所回报。如果把现在的努力作为对五年后的自己的投资,那么现在烦恼有没有回报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一件事。
不拘泥于眼前,把视野放长远,想想眼前的这些挫败只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也就不会太过焦急了。
《不焦虑了》的作者安藤俊介作为愤怒情绪管理的专家,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中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从日常的小习惯着手,锻炼强大的内心,让大家不论何时、何地,环境如何变化,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不慌不忙、从容面对”。
如果你知道了该怎样才能帮助自己缓解焦虑的小技巧,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去解决你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一切就变得顺其自然了。
面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琐碎的可能会造成焦虑的小事儿,调整好心态再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