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活了”!东莞7岁孩子患上抑郁症,背后真相…

2019-10-17   东莞纪实

近日,东莞有位7岁的小男孩

经常失眠、流泪

还和父母说“不活了”

去医院一查居然是患上了抑郁症

究竟怎么回事?

赶紧一起看看

案例

7岁孩子抑郁了

7岁的小元(化名)上二年级,前几个月家里人发现他不爱说话,也不爱玩耍,以前喜欢看电视现在也不看了。经常独处,问他也不说话,多问就流泪。家里人都以为是小元本身性格内向,没太关注孩子的变化。

可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孩子连饭也不爱吃了,进餐时督促才吃一点点,以前爱吃的东西也不爱吃了。对上学也非常抵触,怎么督促也不去,打他骂他也无动于衷,也不说原因,就是流泪,晚上很晚才睡

妈妈就一直追问孩子哪里不舒服,谁知他却回答说:“我不活了”,这下可吓坏了妈妈,于是赶紧带小元前往医院检查。可是体检结果显示正常,医生建议带小元去看看心理医生。

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胡庆菊是小元的接诊医生,她对小元进行详细检查及询问,初步诊断小元为“儿童抑郁症”

在沟通中,胡庆菊了解到,小元的父母经常吵架,从他记事起,爸爸妈妈有矛盾的时候就经常训斥他、骂他、打他,从来没有表扬过他。小元5岁时父母离婚了,自己被送到叔叔家生活了一段时间,他老觉得自己是多余的。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也很少看他,他觉得自己被爸妈抛弃了。

逐渐地,小元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变得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对学习也不感兴趣。父母以为小元故意不上学,不求上进,更加责骂他。这使他的病情加重,出现了典型的抑郁症表现。

分析

不良家庭环境积累负面情绪

通过小元的案例,发现不良家庭环境会造成孩子主动性、安全感缺失,焦虑、恐惧、抑郁的情绪。

胡庆菊介绍,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6岁之前大人要完成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主动性的培养,如果6岁之前不能很好度过,就容易形成被动、自卑、焦虑的心理状态。父母经常吵架给小元造成恐惧不安的负面环境,遇到问题经常打骂进而对孩子的恐惧不安进行强化,父母的离异以及寄宿生活都造成家庭归属感的缺失,造成小元主动性、安全感的丧失,焦虑、恐惧、抑郁的负性情绪由此产生。

经过对小元的家庭治疗、沙盘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房树人心理测验及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目前小元的症状已好转,抑郁情绪消失,饮食、睡眠恢复正常,能和家人正常交流,但是遇到外人还是比较胆怯、不主动交流,还需进一步强化治疗。

提醒

及时发现抑郁危险信号

不要以为未成年人就不会得抑郁症,孩子抑郁有不少信号:

第一如果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如低落、哭泣、烦躁不安、经常自责,或者流露自杀的想法,要高度警惕;

二,如果孩子突然学习成绩下降,或者不愿意上学,要高度警惕;

第三,如果孩子行为反常,如独处、离群、冲动、不听话、易激惹、不与同学交往、不愿意说话等,要高度警惕;

第四,饮食和睡眠的改变。孩子出现饮食的变化,如食欲减退、不爱吃饭、好吃的东西也不闻不问;出现睡眠障碍,要高度警惕;

第五,如果孩子出现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腹痛、胸闷、乏力等,又检查不出任何躯体原因,要高度警惕。

孩子出现抑郁症信号

该怎么处理?

首先要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和生活需要,及时给孩子进行心理疏通,让不良情绪消失在萌芽状态。

如果发现孩子有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胸闷、腹痛等,以及孩子流露想自杀的言语就必须到医院心理科就诊。

另外,学习压力太大,家长对于孩子成绩过分关注,或者常被体罚打骂的孩子,常在父母不良情绪下成长的孩子,出现抑郁症的可能性相对更大。

最后小编要提醒家长

应该多和孩子沟通

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希望所有小可爱

都能健康快乐长大!

来源 | 东莞日报、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编辑|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