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看“麻羊之乡”20年的嬗变

2019-10-17   天府双流

说起黄甲,你只知道羊肉?

是时候“曝光”这些真相了……

1999年首届黄甲牧山麻羊节横空出世,让曾经默默无闻的黄甲声名鹊起,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发了“羊”财。

20年过去,麻羊带给黄甲的远不止冬日那一碗念念不忘的浓汤,更是加快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

而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黄甲街道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黄甲居民更是过上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美味麻羊 成就特色名片

20年前

陈元军怀着试一试的心情,参加了镇上组织的免费培训,摸索着走上了麻羊养殖的路。

同年12月18日

首届黄甲牧山麻羊节火热开幕。独具特色的美味,让黄甲麻羊打开了市场,陈元军也靠着技术和勤劳,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2007年

致富不忘乡邻的陈元军,带头成立了黄甲麻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起把麻羊产业越做越大。

如今

黄甲街道麻羊存栏约5000只,出栏8000多只,售价1600至1800元/只,产值约2400万元,养羊户年人均纯收入30000余元。

黄甲的羊肉汤,已经成为双流甚至成都冬日里必不可少的温暖记忆。

从散户散养,到规模养殖,从搭棚子、摆摊子,到品牌化、特色化,黄甲麻羊的发展变迁,与黄甲立足实际、放眼长远的视角和眼界密不可分。

麻羊节的火爆没有让黄甲止步不前,而是不断思考如何才能走得更久更远。黄甲大力引导养殖户采用无公害养殖,黄甲麻羊相继获得农业部、省、市“无公害麻羊基地及无公害羊肉农产品”标志认证,“黄甲麻羊”商标也成功注册。


2015年,黄甲麻羊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技术审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依托特色农产品而衍生发展出的文创产品也成为黄甲又一张新名片。


来到黄甲街道一里坡社区居创之家,以黄甲麻羊为原型的“麻小二”系列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引来市民的好评和热捧,漂亮又实用的抱枕、杯子、环保袋、记事本……吸引了许多市民竞相抢购。


而在一街之隔的三叶街夜市,“麻小二”则化身为厨师、司机,成为3D墙绘的主角,展示着黄甲的独特魅力。

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做大产业,深挖文化,擦亮品牌,黄甲与麻羊的缘分还很长很长。

社区治理 宜居生活添彩

在位于升平街一侧的“善美菜园”里,韩凯东也有自己的一小块地。这片曾经的闲置土地,早已化身“善美菜园”,居民和社会组织都能前来认领。大家亲手耕种、亲手采摘,而所得的蔬菜瓜果则赠送给困难群众,或通过义卖的方式为社区居民实现“微心愿”。

从改造之初,“善美菜园”就引导居民们共同参与。认领土地、为微菜园征集名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家一同见证菜园的变化,一同亲历春耕秋收。这一过程中,大伙儿的心越来越近了,社区也被营造得更加温馨和谐。

在黄甲,专业的社会组织活跃在每一个社区,和居民一起,为打造和谐宜居生活社区而一同努力。

如今的黄甲,每个社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来到檬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仿佛走进了一个花的海洋,而以花为主题的精彩活动也在接连开展。


家住尚善居的陈婆婆是这里的常客。尽管已经79岁,但她仍然乐此不疲地和大伙儿一起学习多肉种植、练习插花。在花香的陪伴中,她感觉自己充满了青春的气息。王家场社区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美食驿站”。家家户户常见的蒸笼也化作墙上的装饰,为便民驿站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王家场社区

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美食驿站”。家家户户常见的蒸笼也化作墙上的装饰,为便民驿站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社区还定期举办共享厨房活动,将知名大厨和身边的烹饪达人请来,手把手地为居民们传授厨艺。

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让社区更加和谐宜居,正是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初心”。

为了更好地推动社区营造,凝聚社区发展力量,黄甲街道在全区率先行动,为7个社区各自聘请了社区营造师,打造社区发展治理智囊团。

营造师们扎根社区,了解居民诉求,收集社区问题,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讨论解决路径、制定实施方案。

黄甲街道还充分挖掘社区能人,整合辖区内的专业水电工,成立了“喊得响”水电志愿者服务队。

“公益+市场”的模式成功激活了社区的造血功能,成为社区营造良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也为居民带去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于我们

主 编:鹏 哥

编 辑:佳 佳

新闻来源:空港融媒

主办单位: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