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今的开封,存在感大不如前,但作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历史文化底蕴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弱。
这是一座有着4100余年建城史和建都史的都城;
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
也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的发源地;
这里名胜古迹无数;
不仅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塔"的铁塔、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大相国寺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再现北宋繁华盛世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清明上河园。
而除了那些被众人熟知的名胜古迹之外,开封这些少有人知的"国宝",同样值得一看。
朱仙镇木板年画,是中国木板年画的鼻祖。
其源于民间,取材于世俗社会生活,经历代手工艺人之手,展示出人们希冀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兴旺等美好的生活愿望。
据记载,北宋时,宋都东京盛极一时,各地的商人纷纷涌入京城。而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再加上当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将木板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东京城里的木板年画业也迁到了东京城外的朱仙镇。
直至明清时期,朱仙镇因为河道四通八达,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而木板年画的繁荣也也随之恢复。至今,在朱仙镇周边的大小村庄,仍有不少的手工艺人制作生产。
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郭泰运、任鹤林。
汴京灯笼张,为开封著名彩灯制作世家,最早为清末艺人张泰全的绝技,至今已传承七代两百余年。
据资料显示,张泰全少年拜师学艺,在书画及装裱方面造诣颇深,青年时代便成为开封城内制作彩灯的能手。当时官府门前高悬的宫灯及府内悬挂的各种彩灯,大多出自张泰全之手。
而传统作品原料主要使用纸、布、绸、缎、绢、竹、木等材料制造,经过扎制、合褶、着色、整理等流程完成。后来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又将多种艺术融为一体,并实现了传统制灯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由于在传承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花灯制作方面贡献突出,2008年,汴京灯笼张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张俊涛。
撂石锁是武术功法运动的一种,也称为"石锁功"。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开资料显示,习练石锁时要求发力科学,眼力灵敏,身体灵活,手感到位,要做到"高、飘、稳、活、巧",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其不仅有助于培养毅力胆识,增强肢体协调能力,长期习练还可以修身养性、益智强身。
据记载,撂石锁产生于唐宋时期,元代以来为开封回族子弟所喜爱,他们习武必练石锁功。到了清道光年间,以东大寺为中心的回族练武习艺热情高涨,撂石锁项目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发展。
2011年,撂石锁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沈少三。
此外,在开封还有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文章篇幅有限,下篇小南再接着给大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