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张桌子的小饭馆,竟能做出御膳,让克林顿、金庸都赞不绝口

2019-09-03   艺非凡

一人巧做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

厉家菜


在北京后海的羊房胡同,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院,除了门口大写的门牌号码,和胡同里其他小院别无二异。

然而光顾这个小院的,可都是响当当的名人。

荷兰女王,

西班牙大使,

金庸老先生,

滚石乐队主唱…

在饕客圈中,有着关于这里的诸多传说。

“宫廷秘方…”“不能点菜…”“每天仅供一桌…”“提前半年预定,还要碰碰运气…”

这般牛气,如此神秘,因为这里藏着,令人垂涎三尺的宫廷御膳,名震江湖的第一私家菜,历家菜。

有幸吃过的人无不被那惊艳的味道,和考究的做工所征服。

但30年前,厉善麟开办这家饭馆的时候,给自己定下的目标竟是:“比街上炸油饼的强就行了。”

身为八旗子弟的厉善麟,老牌理工男一枚,学贯数理,才华横溢的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 做饭。

而对美食的这份热忱,恰是继承了祖父的衣钵。

其祖厉顺庆(字子嘉),清末年间,官至二品,任内务府总理大臣。

厉顺庆是慈禧身边的红人,他掌管御膳房,慈禧太后和皇帝每天的膳食,都是由他亲定食谱,亲自品尝。

久而久之,自成美食大家。

晚年告老还乡的厉顺庆,将悄悄背下的宫廷食谱,编撰成册,传予子孙。

从爷爷传到父亲,再穿到厉善麟,这套传家菜谱,包含了百八十种宫廷御膳。

厉善麟无师自通的厨艺,以及祖传宫廷秘籍的加持,让厉家的小厨房常常,炊烟眇眇,十里识香。

后来儿女相继出生,这份对美食祖传的执着,又被他的三女一儿,毫无保留地继承了。

逢年过节,闲来无事,厉家人最开心的就是,全家老小欢聚一堂,根据祖传食谱倒腾吃的。

每每锅铲齐鸣,好不热闹。

1984年为庆祝建国35周年,中央电视台要举办一场“国庆家宴邀请赛”。消息一出,厉善麟也跃跃欲试。可他自憾刀功不精,最终决定让女儿厉莉代表厉家出征。

年纪轻轻的厉莉,刀工了得,技法娴熟,蒸煮烹炸,有板有眼。仅凭一人之力,2小时做出14道菜,菜品口味独特,摆盘讲究,技惊四座。最终她力压其他2800多名选手,拔得头筹。

厉莉一战成名之后,一直不露圭角的厉家菜,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以及不断登门的记者,纷纷怂恿厉善麟,

“为什么不开个餐馆,让老百姓也尝尝这清宫菜呢?”

厉善麟也觉得此话在理,辗转反侧几天之后,就去申请了营业执照。

可是时过境迁,此时的厉家早已不复当年盛世,没有开店本钱,毫无经商经验。

于是,自家10平米小屋一张桌子,几把椅子,连名字都没来得及想,挂上溥仪弟弟溥杰题的字,厉家的餐馆就这样开张了。

这间小小的私家饭馆,最初只是为了方便街坊而设,每周只能接一桌,有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吃什么。

而这些不接地气的“商业噱头”,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儿女们都捧着铁饭碗,每周末休息时才能到厨房帮忙。而宫廷菜往往选料考究,制程繁复,因此,往往要准备一周才能做出一桌。

宫廷菜的特点,讲就“醇、厚、香、鲜”,其中百味精华尽在高汤,而一锅上好的高汤,则须一整天的耐心熬煮。

厉善麟严格遵循古训,保证宫廷菜的风味,每一道菜都绝对精益求精。

翡翠豆腐,是厉家的看家菜之一,也是当年慈禧太后的最爱。

毛豆泥,鲜贝碎,在锅中快速翻炒,成为翠绿鲜香的美味,而这道菜的秘诀就在于,鲜贝必须要新鲜冰冻过的,冰冻之后再自然解冻,才能赋予干贝如牛奶般的粘稠质感。

原汁鲍鱼,是大型宴席必备的菜品。

厉家选用全世界顶级的日本网鲍,并加入圆贝一起用高汤烹煮提鲜,收汁时加入天然花胶代替淀粉勾芡,而“不勾芡”则是厉家菜的一大特色。

北京熏肉,传统宫廷菜代表之一。

精品五花肉,加入糖、盐、料酒,以及秘制调料烹煮,用红菜头染出鲜亮色泽,最后用茉莉花茶、黑糖和花生皮熏制入味。

小炒茄子,新鲜的带皮长茄子,加入肉末和虾粒翻炒,而掌勺人对火候和翻炒技术的把控,令酱油的醇,虾粒的鲜,以及茄子皮的焦香,完美融合,简单得体,自成经典。

此外还有,青松鲜贝,

炉肉扒花胶,

葱烧海参,

三不沾

从厉家厨房端出的每一道菜,虽然看似不起眼,却都有旧时宫廷的盛况万千,和沧海桑田的百般回味。

街坊亲友,一吃成瘾,就带朋友来,朋友又带新的朋友来。

就这样没有,没有广告,没有宣传,厉家菜在京城美食界彻底火了。

明星大贾,各国政要,只要来到北京,都会去感受厉家菜的魅力。

在这个朴素的餐厅中,有着最原汁原味的皇城风味。

而资深吃货们,更是把到羊房胡同,吃一次厉家菜,作为人生必做大事之一。

1998年,克林顿访华,曾派专人提前半年上门订餐。

后来因行程原因,克林顿未能亲自品尝厉家菜,回到白宫后,他特意写信给厉善麟,一表心中遗憾。

厉家菜的迷人香气,更是扬名海外。

2008年,厉家菜在日本的分号,成为了亚洲第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厅。

而面对着不期而至的成功,厉善麟将其中机密,归结为一个“老”字。

厉家的菜里没有硼砂,没有苏达,不用增味剂,也不用增香剂;没有高压锅,也没有微波炉,菜馆里也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厨具,用的都是火灶。

“我做菜从来不放面包虾仁,那是西餐,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做的不是外国人的口味。我不放西红柿酱,作料还是油盐酱醋。

不去迎合他人,不去迎合时代;不盲目创新,不鲁莽改革。

身为皇宫贵胄的厉家菜,就是这般高傲地传承着。

创新也要有原则,改革也要讲规矩,将老祖宗的美味传下去,留住属于民族的味蕾记忆,留住最正宗的中国味。

2012年,厉善麟驾鹤西去,厉家的炒勺,被子女和徒弟们接过,美味继续,传奇继续。

美食之于中国人,是爱好,是生活,是信仰,是血液中神奇基因,更是身为华夏子孙的自豪。

身为炎黄子孙,能以吃货民族自居,真是世上最难得的幸运。



图片来自网络,艺非凡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