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搞明白,中国经历5千年,为什么还是喜欢白酒

2019-08-03   高广银

我们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红酒本质上都是酵母在无氧环境下分解糖分产生的。这个化学反应其实也不神秘,5000年前各个文明都能够掌握,只要保证在无氧环境,让酵母和糖分产生反应就能够产生酒精。

白酒的酿造

理论上来讲,每一种植物都能够产生酒精,也就是说只要是植物,都能拿来酿酒,不过由于各种植物所含的糖分不一样,导致酒精浓度也不一样。从经济角度考虑,需要本地能采集,或者大面积种植的作物,而且这种植物需要淀粉含量高,单位产出的酒量才能足够大。

酿酒最好的材料是大麦,因为大麦相对于其他植物,它更容易发酵,我们用谷物酿造酒的时候需要把谷物煮熟,这样才能把淀粉转化为糖分,但是大麦只需要加水就可以发酵,而且大麦淀粉含量达到60%以上,所以酿酒过程中经常要加入大麦。

酿酒还有一项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蛋白质,由于种子幼苗生长需要蛋白质,所以在淀粉周围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比如我们的小麦,这个全世界种植面积非常广的植物,就是因为周围含了大量蛋白质,导致其酿酒就非常困难。

中国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看上去很类似,都是用稻米酿造的,但是其实这两种酒完全是不同的,中国的米酒主要成分是糯米,日本清酒主要成分是粳米。由于糯米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所以酿造出来的米酒酒精度数不高,而且因为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让酒看上去非常浑浊。而日本的粳米,它的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很低,所以看上去比较清澈。

白酒历史

最早关于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有“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的说法,就像上文所说的,只要有采集的水果,或者种植的稻谷都能够拿来酿酒。在距今6000多年山东大汶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与葡萄酒相似的容器。距今5000年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专门用来酿酒的陶具。距离现在3000多年二里头遗址中,也发现了酿酒的作坊,这些表明酿酒已经职业化。

秦朝流行炼制丹药,丹药炼制过程中催生了化学技术的发展,比如蒸馏技术,特别是蒸馏器具的发展,这些都为白酒的酿造奠定了基础。马承源先生在他的《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和实验》中介绍,他经过对出土酿酒文物,汉代白酒蒸馏技术的还原,认为当时汉朝酿酒技术能够酿出20°左右的白酒。

唐朝时期我看到大量关于白酒的诗篇,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当时的蒸馏工艺,应该类似于今天的米酒酿造,酒精浓度依然不高。从出土了大量唐朝时期的15-20毫升的酒杯来看,当时酒文化非常盛行。

北宋田锡的《麹本草》中详细记录了白酒的二次蒸馏技术,有些还采用了三次蒸馏,因此此时的酒精浓度已经比较高了。据《宋史》记载:“太平兴国七年,泸州自春至秋,酤成鬻,谓之小酒,其价自五钱至卅钱,有二十六等;腊酒蒸鬻,候夏而出,谓之大酒,自八钱至四十八钱,有二十三等。凡酝用秫、糯、栗、黍、麦及曲法酒式,皆从水土所宜。”此时不但用了二次蒸馏的方法,而且加入了不同酿酒材料,并且还利用酒糟发酵等技术,可见此时的酿酒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有人认为中国现在白酒固态蒸馏技术应该是从元朝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时已经加入了萃取技术,其白酒浓度要比以前的液态蒸馏技术浓度要高很多。

白酒一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商品,重要地位仅次于盐铁,到了明清时期白酒成为我们国家主要的酒精饮品。1985年之后,啤酒跃居中国酒饮品第一,但是白酒依然占据中国酒品类重要地位,虽然引进了很多其他品类的酒饮料,但是其地位无法动摇。我们的婚丧嫁娶、迎宾宴请等还是离不开白酒。这与我们独特的酒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有关。

喝酒是否有益健康

关于喝酒,中国有句古话“小酌怡情,大饮伤身”,指的是喝酒要适量,稍微喝一点能够助兴,喝多了对身体伤害就非常大了,那么喝多少算是怡情呢?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研究40个国家,来自500多名学者,调查了1990年到2016数据,发表了一篇关于喝酒与健康的论文,其认为喝酒没有所谓的安全标准,如果想要健康,最好不要喝酒,应该说滴酒不沾。

据《柳叶刀》统计,喝酒成为全球导致死亡和伤残的第七大因素,仅在2016年,全球就有280多万人死于饮酒,而且这些死亡者大都集中在15-49岁年龄段,而且有12.2%的男性和3.8%的女性都是死于饮酒。因为饮酒导致死亡的还有肺结核、交通事故、自我伤害等,50岁之后饮酒引发癌症的风险也逐渐增多。

中国2016年因为饮酒导致死亡的人数达到124万人,其中男性65万人,女性59万人,这个数据是我们近邻印度的一倍。而且《柳叶刀》对每周摄入的酒精量也有建议,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群,每周摄取酒精量不要超过350克。每周摄取酒精超过350克,也就相当于每天喝超过两罐500ml的啤酒,男性预期寿命会减少将近5年,女性会减少4.5年左右。而且喝酒还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癌症、肝硬化、肺结核等疾病。

2016年喝酒致死数据

当然喝酒并不是全无好处,例如这篇论文介绍,如果60岁以上、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女性,喝点酒反而能起到保护作用。

酒文化

喝酒能够让人产生幻觉,能够改善情绪,甚至提高认知能力,但是也容易让人产生成瘾性。就和我们糖、食盐一样,能够通过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的快感,甚至还有迷幻的效果,这就是喝酒成瘾性的由来。

古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天我们在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在酒精的作用下,人处于了半酣的状态,自己非理性、潜意识的一面就会暴露出来,自己真实的想法不用再隐藏了。

用尼采的话讲,“酒神状态的迷狂,它对人生日常界线和规则的破坏,其间,包含着一种恍惚的成分,个人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都淹没在其中了”。这种微醺时的快感,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在这种状态下,共有信息会上升为大众信息,大家达成共识。但是大家也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酒量,毕竟身体是人的根本,短暂的快乐造成了身体伤害,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