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与西亚人的祖先基因与中国人的基因高度相似?

2020-01-29   科学书屋

世界上古社会向世界中古社会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而这个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过程大体上是从亚欧民族大迁徙开始的。说到民族大迁徒,必然要讲一下著名的“亚欧民族大迁徙”,此事件不仅是亚欧大陆上南北两部分国家和民族交往扩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经考古学家研究发现,今天的欧洲人和西亚人的祖先有一部分亚裔血统,与我们东亚和南亚人的基因有部分重合。

而这种巧合在经过大量史料研究后表明,原因在于西汉晚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的匈奴分裂,北匈奴继续与汉朝为敌。公元73年至91年,东汉(25年——220年)联合南匈奴持续发动了对北匈奴的战争,耿夔【东汉将领】将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北匈奴则逐渐向西后退,直至顿河、多瑙河流域,并以南俄罗斯大草原为基地,对周边国家连年征战,后定居于此。

那我们来详细说说这个“亚欧民族大迁徙”的整个过程。根据世界各地历史的记载我们综合分析归纳出,亚欧民族大迁徙从公元开始前后起直至6世纪才最后完成。

这个亚欧民族大迁徙发端于汉武帝(公元前14——前87年)对匈奴人侵扰的反击。在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间,西汉将领卫青和霍去病屡败匈奴,兵深入匈奴境2000余里,收复失地,巩固边防。而就在强大汉军的打击下,匈奴内部的矛盾也在逐渐加深,最终导致南匈奴降汉(东汉),而北匈奴西迁。

北匈奴西迁在历史上统称为“匈奴西迁”,是指北匈奴人的一部分西迁到了今天中亚和欧洲一带。匈奴人北单于和一些大贵族率领部分群众,于公元91年离开了漠北,向西方迁徙。而西迁的匈奴人(约20余万)首先进入大漠西北乌孙【位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之地,在乌孙西北的悦般【悦般是北魏时一个西域国家,最初在龟兹以北游牧,最早出现在《魏书》,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停下来。北匈奴在乌孙西北约滞留70年左右,后因受鲜卑人【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的压迫,遂于2世纪中叶抛弃悦般而迁往康居【康居国“去长安万二千里”,西汉时臣服于匈奴和大月氏——康居位于中亚的锡尔河流域。】

在前往康居的迁徙过程中,因征途险阻,所以只能先选择精壮善战者前往,而老弱妇幼则仍滞留在悦般,不过这部分北匈奴人被柔然部(阿瓦尔人)所融合。而出走的精壮北匈奴人则在康居停留了约一个世纪左右,约在3世纪中叶,又受到了贵霜帝国【古国,国祚始自公元55年,425年亡。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和康居民众的联合攻击,被迫迁往粟特【是中国古书中记载的西域古国之一,亦为民族名称,活动范围在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地区。

北匈奴人在粟特又停留将近一个世纪,约于4世纪中叶(350年左右)西迁东欧顿河流域。而这时占据黑海北岸和西亚一带的主要居民是阿兰人【是古代占据黑海东北部和西伯利亚西南部的寒温带草原游牧民族】。不喜欢消停的匈奴人又开始进攻阿兰人,两军大战于顿河畔,而阿兰人败绩,其“王”被杀,土地被征服。

至此,北匈奴人便一直在此定居生活,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部分欧洲人和西亚人,而中国人当中因为有南匈奴与汉朝的民族融合也拥有部分匈奴人的血统,所以今天的我们虽然在地理位置上虽然相隔甚远,但基因却拥有部分的相似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