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斌查看水蜜桃长势
水泥路通到果园
本报记者 熊程成 文/图
这些天,南门镇双白村果农李代斌十分忙碌。大量的订单,他得一件一件给客户装箱,然后开着小货车,沿着盘山公路,第一时间送到客户手里。
“过去,公路没通之前,大量水果成熟时,因运输不方便,常常卖一半烂一半。现在,路通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采摘,水果可谓供不应求。”这些年,在山沟里打造“世外桃源”的李代斌,见证了道路的变化。
第一次变迁
杂草丛中辟出生产便道
12年前,李代斌的父亲李良轩和亲戚到成都做生意,偶然间接触到成都龙泉驿山泉镇的桃子。个大的桃子,不仅价格卖得好,还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于是,李良轩放弃做生意,回到家乡种桃树。
通过考察,李良轩最后选择在双白村种桃树。这里环境清幽、地势宽阔,适合打造“世外桃源。”但摆在面前的难题是,无路可达,周围更是杂草丛生。
于是,李良轩带上镰刀割掉齐腰的杂草,用锄头挖出一条生产便道。“道路修好了,父亲一鼓作气,克服各种困难,吃住在山上,每天和附近的留守老人一起在山沟山坡铲除杂草杂树、打坑、栽树苗、修枝、施肥等。经过近2个月的打造,终于将荒芜近20年的300亩坡地全部栽上果树。”李代斌告诉记者,生产便道的开挖,不仅有助于果园管护,还方便了当地村民出行。村民们下山赶集,再也不用在齐腰的杂草丛中行走。
第二次变迁
生产便道改建为碎石土路
前期通过李良轩的努力,桃园的水果喜获丰收。桃花盛开时,还吸引了慕名前来赏花的市民。但很多游客反映,此处虽然有“世外桃源”的感觉,但进山不方便,需边走边问,才能找到一条宽0.5米的生产便道。
为解决交通问题,2009年,李良轩、李代斌和村里商议,决定将生产便道改建成宽4.5米的碎石土路。于是,大家齐心协力,挖山填土,一条长5公里的碎石土路直达果园,还接通果园后面的农户。
“以前是生产便道时,水果、化肥运输只能靠肩挑背扛。改建为碎石土路后,水果、化肥可以用人力推车或者摩托车运输,节省了不少人力和财力。”李代斌告诉记者,道路变宽变好后,他购置了摩托车,用来运输水果和化肥,有时还帮附近村民从镇上带些东西。
第三次变迁
碎石土路硬化为水泥路
双白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多个产业进村,但交通落后仍然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李代斌告诉记者,碎石土路在天晴时摩托车可以通行,但一遇下雨天,道路湿滑就难行走,可以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16年,双白村借助扶贫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级公路,铺筑幸福康庄大道。公路硬化后,李代斌运输水果更加方便快捷,他将摩托车换成了小货车,将新鲜水果第一时间送到市民手中。
“现在路修好了,即便是下雨天,游客或者订货商到果园来也不成问题。今年春天,桃花、李花盛开时,许多游客还开着小车前来赏花游玩。”李代斌说,从杂草丛生到生产便道、碎石土路、水泥公路,他的果园因道路的变好也越来越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