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关员用无人机进行水尺计重梁建国摄
查验关员使用机器人开展放射性排查梁建国摄
本网记者 李平 通讯员 万勇 王璐燕 金建兴
放射性检测实现全智能、15分钟完成水尺鉴定、一眼“看穿”集装箱……这些听起来也许有些“黑科技”的味道,却已运用到宁波海关所属北仑海关的日常监管中。记者了解到,“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审图系统等智能执法设备也在该关得到广泛应用。
运用高科技装备,已成为北仑海关提高监管效能、通关效率,缓解一线监管人员数量紧张状况的“利器”。如今,北仑海关机检查验集装箱量占查验总量的近六成,“单一窗口”主要业务应用率均达到100%,进口通关时长压缩至46.21个小时。
监管任务繁重人员紧缺
积极引进运用高科技装备
北仑海关监管区域地处开发开放前哨、海港口岸前沿,监管业务总量居全国各隶属关前茅。仅在今年上半年,通关进出口报关单就有40.48万份,同比增长17.03%,其中进口报关单5.23万份,同比增长19.11%,出口报关单35.25万份,同比增长16.72%。进出口集装箱量有73.23万标箱,同比增加21.52%。
在监管业务量较大,并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北仑海关的监管场所也较多。该关主管的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共5个,集中作业场地3个,包括出口拼箱仓库、冷链仓库等类型。负责查验的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共29个,集中作业场地4个。同时负责日常管理的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共15个。监管点之间的距离最远有30多公里,车程一小时以上。
据了解,北仑海关现有工作人员701人。虽然绝对人数不算少,但面对这样大的监管业务量和这样多的监管场所,要完成正常的监管工作,仍然是捉襟见肘。同时,为更好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该关一线监管人员在节假日加班已成常态。
面对现状,为提高监管效能,北仑海关积极引进运用高科技装备,并拓展“互联网+”在各监管领域的应用。走进北仑海关的查验监控指挥中心,在一个巨大的显示屏上,可清楚看到码头泊位、通道、监管场库、进出口企业等各类海关监管现场,现场业务场景通过4K全彩大屏清晰展现出来。据介绍,借助现场海关关员的移动单兵系统,还能第一视角实时显示现场查验过程,配合音频、数据传输,为决策指挥奠定了基础。
11月17日上午,在宁波穿山港的查验平台上,一位关员正拿着一台平板电脑,对企业申报出口的货物进行查验。只见他用这台设备拍照录证、上传查验结果并在线提交审核,不到20分钟便完成了查验作业。这台平板电脑搭载着新一代查验管理系统,可随时随地完成海关人工查验的全部流程。
据了解,在接到查验指令后,海关关员直接带上移动单兵设备到现场进行查验,随时随地进行拍照录证、知识产权查询、税则查询、商品信息查询等。查验确认无误的货物,还可在移动单兵设备上填写查验报告并提交放行,经过审批确认没有问题的集装箱可以实现时查时走。数据的实时传输,省去了查验关员往返查验场地和办公室的时间,尤其是在远离海关办公点的监管区,为查验关员省下的时间更加可观。目前,北仑海关移动单兵和音视频单兵的作业系统也不断升级,至今已基本覆盖北仑海关的查验监管领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笔、一张纸”的查验模式。
“高科技准备的引进与应用,为北仑海关监管方式带来越来越大的变化,在日常监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北仑海关有关负责人说。
查验更精准更安全
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放射性安全监管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责任重大,是国门安全把关的重点之一。以往要完成一个集装箱的现场检测任务,需要两名工作人员,而且要穿戴重20公斤左右的防护服。要是在夏季高温天,查验人员要穿戴厚重的防护服,冒着露天场地上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工作一个多小时,记录300多个数据。如今,“智检人”的广泛运用,使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改变。
“智检人”是宁波海关主导研发的国内首创放射性检测机器人,它能严格按照放射性检测规程要求完成放射性检测。既避免了放射性物质对人身损伤,又解决了穿戴厚重防护服的弊端,而且精准计算检测结果,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检人”在硬件及软件方面表现出色,它能在复杂场地平稳行走,在0.7-2.1米之间动态调整高度,可通过距离传感器实现精准测距,并实现能谱仪的数据联网采集、存储和分析。同时,任意一台手机、平板电脑都能远程控制该机器人。
越过起伏地面,到达指定坐标,调整预设高度,开始箱体检测……海关查验关员通过手机对“智检人”下达指令,指挥它行走、升降、检测、读数、计算,大大降低了海关查验关员在放射性检测中的风险。
目前,该机器人被用于进境集装箱和货物的智能化放射性检测。据了解,智能化机器人在海关监管工作应用中的前景广阔。相信不久的未来,危险品化学品监管、易燃易爆物品处置、冷冻冷藏仓库查验、船舶散装货物取样等领域,都将出现机器人的身影。
一艘满载进口铁矿石的巨型货轮停靠在宁波舟山港穿山码头。随着遥控器的一键指令,无人机“噌”地蹿向空中。360度旋转摄像头在船舷外侧来回扫视,海关查验关员手中的平板电脑上清晰地呈现出超高清实时画面,船舶外侧吃水情况一目了然。
以往北仑海关查验关员鉴定水尺,要乘坐交通艇进行船舶外侧前、中、后三个水尺的观测记录,前后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有了无人机,一次水尺鉴定只需要15分钟。“无人机+水尺鉴定”克服了危险性高、作业时间长、耗费成本高、现场不可还原等弊端。
无人机、机器人、蛀虫声测仪、智能取样竿等智能化执法装备在北仑海关的应用升级,为海关监管水平提升增添了新的抓手,产生了监管效能提升的倍增效应。如从接到放射性检测报警,到北仑海关查验监控指挥中心作出应急处置指令,直到处置完毕,不到2个小时。查验人员移动单兵设备的运用,起码可为企业节省40至60分钟的通关时间。对于该查验新设备带来的通关便利,一家企业的报关员说,现在不用交纸质单证,也不用为了签字来回跑,查验完成后马上就能收到信息,及时了解货物信息,第一时间安排集装箱作业。
通关更便捷企业得实惠
区域经贸环境再提升
在北仑港二期码头,一批从越南进口的硫化橡胶垫圈井然有序地通过海关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5分钟后,这批货物的过机图像通过光纤传送到宁波海关机检查验中心,不久就顺利放行。“从接单到查验,再到放行,所有手续1个小时内办完,我们不用在码头、报关大厅、查验现场多头跑了。”宁波嘉顺报关代理有限公司报关员轻松地说。
从2018年5月开始,分布在宁波港区各个码头的10台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陆续装上了智能审图系统,具备了“一眼看穿”集装箱的神功。这10台机器统一在一个作业平台,采用统一的执法尺度,由一个作业现场进行统一调度和协调指挥,有效解决了人力资源不足的困难。按照单台机器配备标准,10台机器需要配备100多人,而在智能机检查验模式下,现在仅17名海关关员就能完成所有工作量。有了智能审图系统,相当于拥有了智能的“眼睛”“大脑”“手指”和“嘴巴”。
具有透视功能的“眼睛”——系统能对每一个通过检查的集装箱,从宏观整体到微观细节进行扫视;拥有神经网络式算法的“大脑”——能自主判断集装箱内货物是否存在违规风险;问题在哪就指哪的“手指”——能在扫描图像上准确地指出违规货物的位置;提示风险的“嘴巴”——能通过不同颜色的灯指示风险层级。更令人惊叹的是,每一张经过审核的过机图像,都会成为他们智能大脑数据库里的一个个新增数据,不断充实系统数据库,改进模型算法。这样一来,智能审图系统每天都在不断自主学习,持续优化升级。
智能审图系统的应用,使通关便利化程度持续提升。2018年,宁波口岸出口通关时长仅为13.62小时,较上一年度压缩50.71%。
目前北仑海关已经形成了以智能审图系统为主导、宁波海关企业产品信息备案系统为补充的智能机检查验模式,充分发挥了机检查验不用开箱、省时省力的优点,持续助力进出口贸易企业减负增速。两大利器优势叠加,提升了机检查验效率,降本加速成效明显。
据了解,作为宁波海关查验业务量最大的隶属海关,北仑海关的审像中心同时承担着全宁波海关的机检查验业务。今年上半年共查验报关单1.52万票,集装箱3.45万个,分别占同期全关区查验总量的36.52%、61.24%,而且箱量逐年递增。
高技术装备的运用,也推动北仑海关将物联网、移动化、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与监管工作融合,形成了安全规范、可控溯源的智慧监管新模式。以宁波北仑港为例,按交通船费用约2000元/次计算,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直接成本近100多万元,节省有效作业时间半小时/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