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临朐全域旅游征文选登
“一个永远18度的小镇”
朱昌宇
因工作关系,春节前曾在冶源有过半天的停驻,走马观花地看了冶源的主要旅游资源,也深切地感受到当地政府对发展全域旅游的迫切心情。便作此管窥之文。
近几年来虽然受中日关系影响,但是国人赴日旅游人数却仍呈攀升之势。那么,他们去旅游看什么呢。据统计,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为了去看富士山等名山名泉,也不是购买马桶盖,而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去感受日本的风物---------所谓风物,其实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与结果---------全天候、全空间、全产业的体验,收获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异域休闲之美假。从这个视角出发,全域旅游建设的出发基点是面,而不是点。所谓的面,包括横向的面(全域)与纵向的面(全程,包括合适主体的后期运营),所谓的点,是在面这个视角之下的点。
很遗憾的是,我们冶源镇此前在旅游上的投入不可谓不巨大,但是实施之后的效果却差强人意。核心的问题我认为有两点,一是旅游规划上仍然是从旅游行业的出发进行景点式的投入与改造,还是在于从一个一个孤立的景点出发,而不是面的视角去做规划,不是从后期市场化运营的角度去做规划与投入。二是没有考虑到产业的导入,浙江的小镇为什么这么火,核心还是产业的成功导入。我的观点是一个没有把旅游消费留在当地的全域旅游就是做慈善。(可喜的是新的领导班子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已经不再是找一个名气大经验足的旅游规划院了,而是定位与策划了)
在我心目中的冶源全域旅游规划定位,我建议的slogan是:
一个永远18度的小镇
1、18度的老龙湾。毫无疑问,一个泉水永远18度的老龙湾景区是冶源的明星产品。它泉水面积足够大,水质足够清,园林足够秀,文物足够多,但是它不应仅仅是一个有围墙的公园,不应是仅仅依靠公园门票的有限收入来作裹腹之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18度的水如何“烧开”;
2、18度的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应该置放于全域旅游开发的首位度产业。冶源与县城的空间关系适宜,山、丘、河、湖、平原地貌丰富,区域气候小环境优势突出,冶铸文化、齐文化历史资源可以挖掘,温泉特色明显,书画、红石、锦鲤可供陶冶把玩,本身景区南侧就有疗养院旧址,老龙湾温泉可以通过工程设施流动起来,打造鲁中罕有的温泉spa、温泉医院、温泉别墅群的温泉养生福地。同时,山体不高、与老龙湾自然连为一体并可近眺巨浪湖的的海浮山可以稍加投入近作为体育健身公园。来冶源,给游客带来的是生理与精神的18岁,自然,这些消费就留了下来。
3、18度的空间结构。整体小镇的旅游空间也是18的造型。“1”字是从临朐县城的滨河西路顺延过来,到了我们冶源后,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滨水空间冶理。而这个线路上有成规模的村民养殖红鲤鱼,建议将此段建设成为锦鲤大道,这将是从县城来的客人过来冶源旅游的主通道,当他们看到这一个个艺术化改造的小水塔,就知道冶源,到了。至于8字,自然就是巨浪湖水库与老龙湾两潭碧水,中间通过海浮山连为一体。而从老龙流出的那条小溪流水,将与旁边的民居、葡萄园成为这个空间结构下的毛细血管与细胞群。
4、18度一样可以穿越。如果说18度代表的是现代与时尚,其实还有2800可以做些文章,去看了琴口村,感觉到沿路的山形连绵之秀与琴口的石宅炊烟之美,这里特别适合打造一个先齐文化的古村,发展民宿,与冶源镇国道边的沿街外立面整体文化改造、红丝石街区相串连,让来此旅游的人仿佛在看大地的裸眼3D,整体代入到 2800年前的齐时旧镇。在山东大地行走,文化通感上总是鲁盛而齐微,其实,齐立在前而民富于鲁。
当然,我承认,规划怎是美好的,纸上的,难的是推动与实现。因为资源是政府的,属于国有资产,但是全域旅游是长线大额投入,因此,ppp模式是当前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好方式。与政府的一己之力相比,它的优势在于能够解决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产业导入与后期特许运营。因为我们冶源镇的旅游资源“变现力”较强,更适合大型企业参与到共同开发中来。此时,政府要做的就是前期基础工作与招商选企了。
朱昌宇,现就职于中铝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