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就播放量第一,这“敏感”话题太戳心

2019-12-15   K社编辑部


没有神仙卡司,也不是什么大制作。

甚至,豆瓣上至今没有词条。

但,这不妨碍它成为爆款。

一经播出,就冲上了腾讯视频纪录片播放量社会类第一。

因为它说的那些职场中的事,扎心——

《老板不知道的我》


以“采访+跟拍”的叙事形式,剥开了平和表象下的“社畜和老板那些事”。


哎,同一个地球,同一种社畜。


你有时候会嫌弃老板吗?


你有被老板逼到想辞职吗?


跟着我一起看看,这些年的职场,社畜们都经历了什么?


1、

“社畜”一词,指的是在公司很顺从地工作,被公司当做牲畜一样压榨的员工。

本片的素人嘉宾都是典型的社畜,被压榨到基本没有自己的生活。

常见的如多多这种,“996”上班模式。


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晚上10点下班是常态。


还经常需要改方案,常常一个方案没写完,老板说要换一个新方案。


也比如,洋洋,一个理发店学徒。


每天有硬性的练习指标,像是每个型号的杠子要卷满100头之类的。


干不完怎么办?

加班练。


而且,作为学徒,他还需要参加培训,培训又基本放在晚上。

等他回到家,就晚上11点多了。


睡个觉,第二天了。

最为夸张的是娜娜,一个时尚主编,她的24小时,永远都不够用。(当然,这和她的职业也有关系)


特别是时装周期间。

差不多每天早上5点起床。

6点得把所有东西装车。

7点得去艺人住的酒店。

给艺人穿完衣服,差不多9点出发去秀场。


然后是一个小时一场秀。


完了后,差不多晚上10点半到酒店。

又要理材料、订酒店和艺人沟通等等,直到凌晨三四点的样子,才能去睡觉。


等到5点再起床。

这样高强度工作的她,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生活。


经常出差去纽约、伦敦、巴黎,却连地标性建筑拍个照都没有机会。

家里成了旅馆,就连大年初一也在努力工作。


可以说,如果有机会选择,谁都不想当“社畜”,谁都想有自己的生活。


但也正如多多所说,生活压力太大,需要“养家糊口”,需要这份工作。



成年人的世界,多得是不喜欢却要承受的事情。


在这种时候,人本身已经情绪上来了,变得“不想上班”,如果这个时候再遇上“作妖”的老板呢?


2、

在员工眼里,老板是怎么“作”的呢?


除了第一个故事中,无良老板无理解雇、不交五险一金、拖欠工资的硬核骚操作外,

其他的,基本可以归结为五大类:想法多、管太多、画饼多、开会多、无作为。

像是多多的老板,想法永远在变,事情却总是无疾而终。


以至于让多多越来越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甚至不想上班。

洋洋的老板就是典型的“管太多”。

剪子没摆好有问题,6点后上班不行,穿花衣服上班不可以,不把工资花光也不行~


这让洋洋大呼受不了,觉得自己像仆人。

又比如脱口秀公司老板,实力画饼能手。

不是说,这个项目下期就做成了就可以如何如何,


就是说,一两年后项目起来了,大家都赚了,你还可以自己去开公司~


多到员工们都免疫了,吃腻了。

这还不算什么,无效会议才最烦人。

没想到,爱开会的老板直言,不沟通不开会他不就成了个摆设么?


敢情开会就是为了显示老板的存在感?!

比这更鲨人的是,老板的无作为。

前文提到连轴转的娜娜,她经常要面对同时发生的多个事情。

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忙得都急哭了。


向老板求助?

每次都石沉大海,不见任何变化。

老板总说要做更多更大的事情,但就不能帮员工解决下问题吗?


对此,娜娜就会觉得没有归属感。


也因此,或多或少,员工心里是不舒服的。


可以说,作妖的老板在员工本就不稳定的情绪上又扎了一刀。


而离职成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3、

有调查报告显示,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

80后是3年半。

90后是19个月。

95后骤减到7个月。

这些数据的背后,除了薪资问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员工心里不舒服了。


《我,到点下班》剧照


不过,提到“不舒服”,老板却有不同的想法。

像是多多,他说老板想法多、数据导向、无意义工作,使他找不准工作的意义,所以他离职去种田了。


但在老板眼里,多多的这种行为就是“逃避”。


想法要求变,因为这个世界需要你变,尤其是他们这种互联网公司。


不变等着被淘汰吗?



至于数据,没有数据,怎么给股民、给资本市场反馈呢?


而项目被砍掉更是常见,但不能就因此说工作没有意义,不能去否定一个商业模式。


像是洋洋的老板,当听到洋洋有时会故意不回他微信,他说很伤心。


在他看来,他的严格、管得多,都是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他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帮他少走点弯路。

比如基本功要过硬,

比如不穿花衣服上班,这更符合品牌形象!


他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洋洋考虑,实在没想到洋洋并不喜欢。


只是,双方都忘了,员工不是机器,老板也不是慈善家。



他们有各自的考量和出发点。


也因此,有时候,很难说引起员工“不舒服”的元凶老板,是否真的做错了。



比如,在隔壁纪录片《我和我的经纪人》中,老板杨天真和下属琪仔间就存在着类似情况。


当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这段职场生存录时,忽然就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单看琪仔,会觉得小姑娘也不容易,老板杨天真有点魔鬼了。


光是开会时犀利的眼神都能让人不寒而栗。



琪仔还被她弄得崩溃过,



也被她说得很没自信。



但换到杨天真的角度,又觉得是再正常不过了。


白宇是上升期的艺人,琪仔作为他的经纪人,经验不足。



此外,她觉得工作有难度很正常,琪仔需要的是去面对它。



这么一看,并非是谁有意针对,更多的是因为老板和员工身份不同,立场不同而已。


可能你会说,有问题的话,老板和员工加强沟通好了。

但说实话,没有谁会经常性地去换位思考,人总是会更愿意从自我出发。



而且,职场终究是职场,雇佣关系才是底色,老板和员工之间,势必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想要解决,说难很难,说简单也很简单——

钱到位就好了。



老板不要跟员工谈梦想、灌鸡汤,谈钱就好了。

各种各样的假大空的团队沟通,并不能真正打通走向员工心中的路。

而员工呢,也不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毕竟你得到了金钱。

什么工作都是风险的,既然选择了,承受代价就好了。

毕竟“求仁得仁求其他皆不得”的道理,我们真的早该懂了。

【头条号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