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迳老人翻出70年代的手表 ,曾用一年积蓄购买......

2019-07-26   厚街发布

手表对于现代人来说

已经不是什么新玩意

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并不说有钱就能买到

谁要是戴着手表可是一件很“威水”的事

近日,大迳社区年过八十的黄兆球老人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盒子,里头除了收藏的一叠纸币,还有一块手表。老人拿出手表擦拭着,虽然这块手表已经有46个年头了,表带缝隙里有些泥垢,走时却依旧精准,表盘上的“上海”俩字也依然光洁如新。

“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三大件最高的配置就是这上海牌手表。在当时要凭侨汇券去东莞市百货商场购买,可以说‘一表难求’, 这块表也记录着自己年轻时的奋斗岁月。”说起这块手表,黄兆球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手表像一条分水岭,改革开放前,上海牌手表那可是大件,可抵上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而改革开放后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了,楼房如雨后的春笋一般破土而出,手表也不再是稀奇罕见的物件儿。”

黄兆球的第一块手表

手表在过去可是身份的象征

“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在当今社会再普通不过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稀缺着呢。”黄兆球老人说:“70年代梅花、上海、雷达手表红极一时,尤其是‘上海’牌这样的好手表,很难买到。”

据黄兆球介绍,70年代初期计划经济实行商品计划调配和票证买卖,戴的起手表那可是身份的象征。他的这款上海牌7120全钢防震表,可以说是中国制表历史长河中,不能被抹去的一道痕迹。它在1974年开始生产,编号从20到120,所以,7120表是上海制表厂沿用这种编号生产的最后一批手表。

“当时这款上海牌手表售价120块钱,普通百姓收入好的话一个月差不多有10来块钱,可想而知,那个年代戴只上百元的手表在手上那可是身份的象征。”黄兆球老人说,那时候戴的起手表的人总喜欢卷起袖子,将手腕抬得老高“看看现在几点了”,别提多逗了!

黄兆球翻出手表讲述往事

喂了一年猪才凑够钱买手表

36岁那年,黄兆球老人也买了他人生中第一块手表。“上海牌手表不是说买就能买的,必须得有侨汇券。”黄兆球说,他的弟弟早些年跑去香港,在弟弟的帮助下才凑够了侨汇券,那是他将家里喂了一整年的两头猪卖掉再加上自己平时攒下的钱才凑够的。“在当时经济并不富裕的时候,我家里条件还是可以的。”黄兆球说,除了在生产队集体劳动外,他经常东奔西走做点小买卖,为家里攒下一些积蓄,而常常出门在外就需要只手表知道时间。

据了解,二十出头的黄兆球在大迳二队集体劳动时,他的经商头脑就表现出来,当时他在生产队负责担肥料,每担100斤肥料就获得12个工分,相当于1块2毛钱。勤快的他终于攒下40块钱,便跑去赤岭买了一辆二手大梁自行车,有了代步工具,不仅他的工分经常被评为一级劳动,他还经常骑着车东奔西走做点小买卖。“自己那时候什么都做,骑2个小时的车去虎门南栅批发些小猪仔回来卖,多少都能自己赚点钱。后来,终于攒够了钱去市里买了上海手表,手表买回来后在村里很轰动,很多人专门跑来我家里看。”黄兆球笑着说。

曾吸引很多村民前来围观的手表

保存46年倍加珍惜

据黄兆球老人介绍,这块上海牌手表他已经珍藏了46年,而“上海” 手表依然“老当益壮”地运动着,可想而知黄兆球对它的爱惜程度。在黄兆球眼里,这块手表是鞭策他更加努力才能迎来美好生活的信念,勤奋的他不仅靠着双手为家里添了一件又一件居家电器,还仅凭80块钱为家人建设起了新房,制瓦烧瓦批灰伐木全是他自己一人完成。

如今,老人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家人的全家福,那是他和老伴的骄傲。“从结婚到现在,转眼间60多年过去了。这表虽然也退休成了‘古董’,但见证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成长。”黄兆球老人说。“滴答滴”,拧了几圈,上海手表又“矫健”地走开了,它不仅记录了时光变迁,也见证了这个家的枝繁叶茂和越来越富裕的舒心生活。

文图:董庆茹

执行编辑:丁满

责任编辑:江洵

版式:许铸

往期精彩回顾

突发!厚街女子遇车祸卷入车底,20多路人临时“组团”抬车救人……

赶紧给亲人查查,社保说这些参保人逾期不办理这项业务将终止待遇

“欠债老总”多次“潜水”,法官苦寻之际,他却“自投罗网”

厚街少年警校今天揭牌,每年要发展2000名“少年警苗”!

这些常见“小斜坡”厚街要拆!大部分是商家架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