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Chicology公众号,欢迎关注我们。
纸媒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这虽然是一个全球的趋势,但在中国体现得最为明显。无数的杂志刊物因为经营不善,被迫停刊关门,本来分布在城市角角落落的报刊亭,也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不见。我们太喜欢手机所带来的便利,我们早已习惯阅读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的内容。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不用花钱,我们看到了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办法接触到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从消费到精神生活,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被谁用什么手段控制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存在免费的内容,只是这些内容挣钱于更加无形的角落。
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杂志,早已沦为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一部分,靠着贩卖爱豆的电子刊封面换收益、换广告。哪一本杂志的封面可以拍到当下最红的爱豆,粉丝们就会为了让自己的爱豆有“排面”而购买成千上万本。杂志的发行量和销量已经成为一个虚无的数字,因为杂志已经不是依靠内容上的共鸣到达和吸引指定的读者,而是依靠封面人物到底是谁来到达可能并不真的存在的读者。这是当下的一种怪象,内涵、风格、文化,渐渐在离开一本杂志最关键的核心,而人气、流量成为了唯一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在没有手机甚至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杂志在所有人的生活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小时候甚至还有,因为无聊,不得不把手上唯一一本杂志的角角落落全部看个遍的记忆。上个世纪60年代,是疯狂的,浪漫的,所有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各种各样的主张。那时候女性主义得到最快最长远的发展,那时候一边抽着大麻一边谈论爱与和平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谢天谢地,在60年代的时候并没有手机和互联网,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大批拥有先锋主张的杂志。他们基本上都在70年代末停刊,但即使今天回看这些杂志,从视觉上,他们依然先锋得无可替代。很多时候,先锋与否,和时间没有关系,还是和态度有关。
月刊(1961年之前为双月刊)
创刊于:西德 | 1959-1971
一本设计精美的德国杂志,针对15-30岁的年轻人群,所以取名为Twen。
因为看不懂德语,一直都不太了解Twen的内容具体关注在那个方面。但从设计上来说,有人甚至称Twen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杂志。确实,在板式和字体的创作上,Twen有一种直到今天依然先锋的气质。
Twen在封面设计上,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黑白颜色的对比,和大大的刊头,人物的照片在被缩小,但并没有弱化。彩色照片,只是这扇黑白窗户中的一处风景而已。
月刊
创刊于:悉尼
1963-1969(澳大利亚版)
1967-1973(英国版)
OZ开始于悉尼,由两个还在上学的大学生创办,第一期只印了16页,但却卖出去6000本。
在社会边缘话题上,OZ都做过积极的讨论,这是一本非常有种的、男性化气质的杂志。后来杂志来到伦敦,更是找到更加合适的土壤生根发芽。2017年,V&A还专门为OZ做过一个展览。如果想要知道60年代曾经发生过什么,年轻人都在想些什么,看OZ就可以了。
月刊
创刊于:英国 | 1965-1975
短短的十年时间,NOVA被《时代周刊》形容为:政治主张最为激进的、设计漂亮的一本女性杂志。
NOVA在杂志中讨论过堕胎、避孕药、同性恋等,各种具有争议的话题。而NOVA创刊之初的“偶像”就是西德的Twen,也想要做一本视觉先锋的杂志。很难评价NOVA和Twen哪个更加好看,因为NOVA虽然“对标”着Twen,但似乎也超越了Twen。
今天这个世界,已经很难再有这样的杂志,很多时候我们抱怨互联网的快速,但也感叹互联网的记忆力。可惜不管是快速还是记忆力,所有的信息变得赤裸裸,如果天天吃不经过加工的食物,会不会消化不良。
text :卢笛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图片来源: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擅转至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