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家庭三部曲之《饮食男女》: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意义是什么?

2019-09-24   莱斯利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电影的名字《饮食男女》,出自《礼记·礼运》,食欲与情欲都是人最大的欲望,而电影《饮食男女》,作为李安导演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依然将视线放在家庭与个人上,探究“家”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精通各系菜肴的中国菜大厨老朱,在妻子离世后,独生十六年,含辛茹苦照顾养育三个女儿,如今,女儿们都长大了,老朱也老了,每个周日是一家人团聚晚餐的日子,他会准备一桌子的丰盛菜肴,只是,美味的佳肴已经抓不住三个女儿的心了,周末的家庭聚餐,成了一种任务,饭桌上,大家几乎没什么交流,明明是为了联络彼此感情的晚宴,却成了一种冰冷的形式,大家各有心事,都想离开这个压抑,包括一直支撑这个家的父亲。

电影用三条明线,一条暗线所展开。

三个女儿的情感选择就是三条明线,而父亲老朱就是一条暗线。

大女儿家珍

她是高中化学老师,信奉基督教,保守敏感,母亲死后,作为长女的她承担了照顾两个妹妹的责任,因为责任和性格,她过分压抑自己,面对感情不敢踏出一步,把大学时将闺蜜的男人假想成自己的男友,并虚构了一段因男友要去美国发展,两人被迫分手的失败恋情,因为初恋的刻骨铭心,导致她多年都难以走出伤痛,没有谈恋爱交男朋友,她为什么要说谎,电影中她跟好友锦荣闲聊,说两个妹妹到会走,只有自己必须要照顾父亲承担家庭责任,她当然不太愿意,可是作为长女她觉得只是她的责任。

可当,一封封告白情书出现在她办公桌上时,她压抑已久的情感被迅速点燃,误打误撞跟体育老师迅速恋爱闪婚,口口声声说要照顾父亲一辈子,结果却成了家中第二位搬出去的人,其实,她把照顾父亲当成自己不能结婚恋爱的借口,如同她虚构的初恋一样,她一边压抑情感一边渴望情感,楼上的猫打闹都能惹怒到她,两个妹妹不经意地一句话都能让她发火,一个陈旧保守的女性,性格不太可爱,要求却不低,朋友说有个男生很喜欢她的声音希望能认识,她说不喜欢别人因为声音喜欢自己,结果却因为“”而迅速闪婚,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其实,感情不需要压抑,感觉到了就勇敢的行动,渴望爱情又不敢尝试,刻意压制自己,到最后只会成了一枚随时会爆炸的炸弹,让身边人都要小心翼翼地对待。

如果内心渴望爱情,就大胆行动改变,如果内心平静淡然,也不用刻意改变,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压抑情感,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不要被框架所困限。

二女儿家倩

她是航空公司的高管,聪明又漂亮,继承了父母的性格和厨艺天赋,她喜欢在厨房里做菜,但父亲为了让她有更好的发展,把她从厨房赶了出去,因此父女俩有了间隙,她工作能力出众,但感情却一团乱麻,跟男友分手后还保持着身体关系,看似是开放式男女关系,但她总是会跟前男友谈心,可对方只在乎身体上的愉悦。跟公司派来的男同事产生暧昧的情愫,但对方已经在美国结婚生子。

她是最先提出要从家里搬走,也是有能力搬走的人,没想到却成了家中最后的守护者,一位很矛盾的角色,是新与旧的结合,她嘴上说父母的爱情不过是吵闹的关系,但她对于感情也是不清不楚,无论是前男友还是男同事,都是不靠谱的男人,她看似洒脱自由,但是内心深处依然留恋着过去,渴望着内心交流理解,嘴上说要离开,但为了照顾父亲放弃升职出国的机会,明明已经跟前男友分手,可看到他公寓中已经其他女人时,依然会失魂落魄。

前卫的生活方式只是她的表象,追求自由自在的同时又被传统的观念束缚,最后她也得到了平衡,她走进了父亲一直不允许她进入的厨房,像父亲过去那样烧菜做饭,联系家人定期聚会,曾经一直嚷着要走的人,却成了老家最后的守护者,一种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她也终于得到一种自在。

三女儿家宁

是大学在读生,20岁的大姑娘,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到快餐店打工,跟两位姐姐相比,她乖巧又懂事,虽然年纪最小,但却对家庭和感情看得最清楚,父亲的菜有问题她也尝出来了,但没有像二姐那样说出来,大姐和二姐要吵架,她在中间调和,她用自己的方式,维持着家庭表面的和谐,对于感情她表现得最勇敢直接,闺蜜天天说不爱男朋友,要跟他分手,把折磨男友当初趣事,她直接把这些事情告诉闺蜜的男友,并告诉他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一顿路边小吃的时间,闺蜜的男友就成为了自己的男友。

“真正的爱情是跟一个关心你的人在一起,这个人可以让你表达内心的感受,在她身边你觉得可以自由自在得谈任何事情”!

有人或许觉得她太有心机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防火防盗防闺蜜,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没有错,爱情不靠自己争取,难道等天上掉下来吗?

她不像大姐那样压抑,也不像二姐那样矛盾,喜欢谁就清清楚楚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当然,有失有得,因为爱情她也失去了友谊,不过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父亲老朱

退休的厨师,妻子早逝,他独生多年将三个女儿拉扯大,为了联络一家人的感情,他给女儿们定下了规矩,每个周末,一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吃饭,女儿们会准时坐在餐桌前,而他会为了这顿饭准备一天,炒、炸、蒸、煮、炖,杀鱼宰鸡,各种菜品应有尽有,色香味俱全,可是一家四口聚在一起,吃着丰盛的珍馐佳肴,却无话可说,大家各怀心事,珍馐佳肴吃在嘴里,却食之无味。

三个女儿各有各的想法,而父亲老朱也是,虽然跟亡妻吵吵闹闹多年,看似感情不和,但从家中处处摆放着妻子的照片,可以看出他心中一直怀念亡妻,而且,二女儿家倩长得最像自己妻子,家倩也说过,小时候父亲对自己特别亲切疼爱。

不知在何时,他与自己大女儿的好友锦荣发展了“忘年恋”,三个女儿想离开家,老朱也是如此,自己的味觉在退化,做出来的盛宴已经不能吸引女儿们的兴趣,妻子过世多年,他的喜悦与烦忧无人可以分享,跟大女儿一样,他也在压抑自己,与锦荣的恋爱,让他枯木逢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他在女儿们面前不肯承认自己味觉退化,保持着最为父亲作为大厨的尊严,但在锦荣那里却可以毫无顾忌的说出自己已经失去味觉,自己精湛的厨艺在锦荣的女儿姗姗那里也得到了用武之地。

他跟锦荣一直秘密恋爱,瞒着三个女儿,他们当然明白这段感情不太能被理解,但也不想一直隐瞒家人,电影从开头就在暗示,每次的家庭晚餐,他都在找机会宣布他与锦荣的关系,只是一次次被女儿们抢先,挚友老温的突然离世,彻底失去了味觉,两个女儿相继离开,一系列的事故下,陪下他身边的只有二女儿家倩,在最后的一次晚餐上,他终于将自己的事情宣布出来,形成对比的是,之前女儿们在餐桌上宣布自己的事情时,平时严肃的父亲,虽然心里舍不得但还是接受,并且尊重她们的决定,而到他宣布时,女儿们都是无法接受,觉得父亲在发疯,锦荣的母亲在气愤中昏倒下去,迷迷糊糊间都在咒骂。

最后的一场聚餐,一起吃饭的家人最多,却如同一场闹剧般结束,最后,老朱将房子卖掉,搬到了新的家中,跟锦荣结婚期待着新生命的到来,他重新组建了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家人之间该如何相处?

三个女儿和父亲老朱都有自己烦恼与问题,大家虽然住在一个屋檐下,却没有沟通交流,比如,家倩买房子被骗,全部的积蓄都打了水漂,但大家却是从报纸上得知消息,即使知道也不做过多的交谈。

父亲厉强势不苟言笑,为家庭付出了大半辈子,可女儿们却越走越远,没有人敢跟他谈心,他也不愿意听,如他所说:

“这些孩子我一个也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养大了随他去吧。就像烧菜一样,菜上桌了,一点胃口也没有。”

就像很多家长一样,不了解子女,也不想了解子女,只想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好了。

同样,子女也把父母当成责任,总觉得自己要为他们负责。

大女儿觉得照顾父亲,她是自己将来的责任,一种负担,但她不知道,其实父亲把她当成了责任,一种负担,她感情一直没有归宿,父亲总是不能放心。

二女儿觉得他针对自己,无法沟通,只想逃离,但她不知道,父亲一直以她为荣,她聪明又能干,该有更好的发展,不该在满是油烟的厨房里当厨娘。

三女儿最小,对家庭的执念没有那么深,很早就看出家里中的问题,成了第一位离家的人,虽然她未婚先孕,但父亲和两个姐姐除了震惊外,也理解尊重她的选择。

第五次的家庭晚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场高潮反转戏,人都很齐全,女儿女婿还有锦荣一家,依然是满桌丰盛的佳肴,但这次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饭桌上女儿们不再压抑,都有了自己的新生活和打算。

如果吃得不开心,再美味的饭菜也不香,如同老朱的味觉一样,吃什么都无所谓了,反正已经没有味道了。之前每周的晚餐,只是形式上的团聚,身体坐在饭桌上,大家的心已经相隔万里,菜做坏了就要换,家庭出现问题也要解决,与其勉强的一家团聚,不如重新开始。

所以,当老朱宣布他与锦荣的恋情后,这个家算是彻底破碎了,也象征着新家庭的组建。

电影结尾时,所有人都走了,只有家倩留在家里,成为这个家最后的守护者,她取代了父亲,联系所有人周末聚餐,她终于可以不受阻扰的在厨房里做一桌子的菜,但大姐家珍因为要陪丈夫接受基督教洗礼,小妹家宁刚生下孩子,需要休息,大家都请假没有赴约,家倩也没有不高兴,依然开心地做菜,大家终于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用为了照顾别人勉强压抑自己,老朱之前定下的规矩,希望通过吃饭联络家人之前的感情,三个女儿都不敢拒绝,即使跟老朱一直闹矛盾的家倩,也要遵守规矩,可是这样的一家团聚又有什么意思?

每次的周末晚餐,大家吃得不多,也没有什么话要说,桌上的菜丰盛美味,大家却没什么胃口,晚餐结束,一桌子的菜大多装入了打包盒。

最后赴约的人只有老朱,他再次回到了曾经熟悉的家,但家已经不是他的房子了,门上已经贴着已售出,家倩也即将前往阿姆斯特丹,当然,她也会回来。

再次踏入房屋的老朱,他的位置也跟女儿做了对调,女儿成了做菜的人,他成了吃饭的人,当他喝了一口家倩做的汤后,习惯性地对汤做了点评,家倩也像老朱过去一样,不接受他的点评,忽然间,他们俩都发现了,父亲老朱的味觉回来了,家人间的爱,也回来了,大家即使不在一个屋檐下,但彼此能够坦诚的交流,相互牵挂惦记,就足够了。

对于家的牵挂

一直是家中最反抗最自我最自由的二女儿家倩,跟父亲老朱关系最僵,但却是最惦记关心父亲的人,电影中,她两次落泪。

第一次,是去医院看望住院父亲的挚友老温,偶然发现父亲也在检查身体,她忽然发现父亲也老了,也会生病,她开始担忧他身体,一时无法克制地哭了。

第二次,是父亲在大家面前宣布跟锦荣的关系后,在一番人仰马翻的混乱中,只有家倩在门后流泪。她担心父亲的身体,放弃升职去阿姆斯丹的机会,留下来照顾父亲,结果父亲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她才感觉到这个家真的要散了。

看似最反抗最自我的家倩,反而是最珍惜这个家的人,她一直喜欢做菜,不知道是因为天赋,还是因为厨房是她童年最快乐的地方,她童年所有的记忆都跟菜有关,会怀念儿时父亲对她的疼爱,虽然她总是跟大姐家珍吵架,但当她得知姐姐所谓的初恋不过是她虚构的谎言后,并没有说出来而是选择跟姐姐谈心,两姐妹也解开了心结,小妹家宁生完孩子后,她也过去帮忙照顾,老朱的挚友老温突然离世,陪老朱身边的人也是家倩。

有时候,好像就是这样,家中最叛逆最想离开家的人,反而是最在乎家的人,即使自己不愿意承认,可家的牵绊早已埋藏在自己的记忆中,有时候,一道菜,一句话,一个情景,都能想到跟家有关的回忆,家不仅仅只是家,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家的意义

什么叫做“可惜”啊,要心中有个“惜”字儿,才知道可惜。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家庭,选择家人。

家人间的相处,不是靠身份来压制维系,这样家就不是家,而是困住彼此的牢笼,彼此的尊重理解包容,才是家人之间相处的最好相处方式,父母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子女也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要把自己的情感当成了家人的负担,也不要把家人当成自己的责任。

或许有些人的家,总有些无法解开的矛盾和心结,有些事情可以跟朋友陌生人沟通,却无法跟家人言说,总希望离开到其他地方重新开始,可即使离开了家,跟家人相隔天涯海角,但思念与牵挂永远存在心里,是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正如电影中,每个人的情感和生活放到现实中,都像晴天霹雳般的大事,小女儿还在上学,才二十岁,就未婚先孕,搁在大部分家庭中都要被父母长辈揍一顿,大女儿一直单身,忽然就闪恋闪婚,从屋外把丈夫拉进来,给大家介绍,同样让大部分人无法接受。父亲老朱,不仅悄悄谈起恋爱,对象还是自己女儿的好友,相当于家里的孩子,老牛吃嫩草,这样的事情有多少子女能够接受,但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因为那都是个人的私事,最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新家庭和新生活,距离远了,但大家的心却近了。

我很喜欢李安导演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家庭三部曲,用最温和平淡的方式,来讲述家庭间的问题,理解与尊重,妥协与包容,才是大家最好的相处方式。

家人能够彼此相爱、相互尊重、互相包容,即使大家不住在一起,家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