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雄安新区和河北省之间的联系

2019-11-09   京南楼市情报站

图片来源:《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1

- 焦点京津冀-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举国关注。

雄安新区是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破解北京大城市病,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探索高质量发展而设立的。

党中央、国务院将雄安新区定位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可以说,雄安新区是出身高贵,使命非凡。

这两年半来,雄安新区已陆续制定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重要规划文件。

据相关新闻报道,雄安新区现已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

自雄安新区设立至今,相关解读报道汗牛充栋,小编之前也曾写过,分析雄安新区分别对京津冀三地的重要意义及可能影响。

今天,重读这篇文章,依然有启发。

2

- 焦点京津冀-

原文如下:

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对京津冀老三河北省来说,是件好事。

明清时期,北京成为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都城后,河北就一直担负着拱卫京师、为京师服务的责任。数百年的苦劳,河北默默扛着。

当然,明清两代,河北的一些城市,也因北京的需要而比以往有所发展,比如保定、承德、通州、张家口等。但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这些因北京的需要而兴盛的城市,也因北京的需要发生变化而衰落。比如清代被誉为“夏都”的承德,曾一度是清朝第二政治中心,但近代后因政治变化而衰落。保定曾是清朝直隶总督所在地,但进入近代后,因天津和石家庄崛起而衰落。

近代百年间,河北传统的区域中心城市保定衰落,而名不见经传的石家庄因交通而崛起。与此同时,从1928年设立河北省到1968年近四十年间,河北省的省会,因政治原因,曾在天津、北京、保定、石家庄这4个城市之间多次迁移。省会的频繁变化,对河北省省域中心城市的形成,造成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和天津成为直辖市,政治地位高于河北省。在行政力量可支配大量资源的计划经济时期,及至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北京和天津,比河北省省内城市,享有优先发展权。发展权不平淡的结果就是,环绕这两大直辖市的河北省,省内没有足够强的中心城市,而且还形成了环京贫困带,京津冀城市群两极分化凸显。

京津尤其是北京,不仅吞并河北多个县,在人才、资金、产业等方面,也对河北形成虹吸效应。河北人将这一现象比喻为“双黄蛋”:两个蛋黄要变成鸡,就要吸收蛋清,蛋最后只剩壳。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河北,经济水平想跟上京津,也要走工业化道路。但因条件所限只能粗放发展,这给京津带来了环境污染,因而被限制发展重工业。但是限制河北发展,京津冀城市群内,又不像珠三角或长三角那样,核心城市周边有多个经济强市,为核心城市分担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这就容易造成大量人口涌向北京,北京越来越臃肿,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极限。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北京已陆续向周边疏解对其不利或无益的工业,河北因环绕北京而承接了大量项目。但河北承接的项目,分布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个集中承接地。

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80%,这些产业与此前疏解的工业相比,对北京的首都功能依赖性更强,比如全国性科研院校、央企总部、金融机构总部等。

从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角度来看,在河北省靠近京津地带,建设一个集中承载地,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成为区域新增长极,是符合城市群发展需要的。

也因此,雄安新区,应需而生。

3

- 焦点京津冀-

不过,对河北省内的大中城市来说,在省内设立雄安新区,意味着省内城市重新洗牌。毕竟,雄安新区不仅是河北的雄安新区,也是北京“一核两翼”中的一翼,同时也是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新增长极。

石家庄、唐山、保定,原本谁都不服谁,但雄安新区诞生后,这几个城市就可能要靠边站了。雄安新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是河北其他城市所不能及的。河北其他城市是站在河北的基础上竞争,雄安新区则是站在北京的基础上与它们竞争。孰优孰劣,可想而知。

鉴于雄安新区的城市定位,是河北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且也可能会吸纳河北的很多优质资源,这对河北其他城市来说,千载难逢,不言而喻。

不过,在京津冀这个经济发展常受行政力量主导的区域,雄安新区定位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高地,或可破解京津冀旧有的发展机制及不平衡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