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关注野胡禅。
真正的变化在内心,痕迹太重,那不是好演员。
1
1983年那一年,范伟写了一个相声本子。
具体写的啥,现在也无从得知,但那一年,他的本子上了中央人民广播台演出过。这让他在当地得了一点儿小名气。
范伟出生在辽宁沈阳,也算是东北曲艺窝子。他爸妈平时就喜欢这一行,16岁那年,范伟就拜师学了相声。然后进沈阳曲艺团,成了一名相声演员。
写出相声本子这一年,他才21岁。单位里的同事都在讲,范伟一定有前途。
但实际上,范伟等这个前途等了十年。
一来是,东北虽然是曲艺窝子,但大家喜欢听的、喜欢看的,还得是二人转之类,相声市场不大。再一个,电视节目里的相声演员,常年活动区域都在北京。
但在东北说相声,有一个好处,就是范伟的普通话讲得很好,字正腔圆,没有大碴子味儿。
年轻人,那个不是雄心万丈的。
在东北说相声的十年,让范伟早早就明白了,这行没前途。自己已经结婚,总得养家吧。相声不行,但写本子的手艺还在,他就自己写自己演,然后去参加比赛。
还获过几个奖。
所以,1993年当老大哥赵本山找范伟演小品的时候。他二话没说,就改行打算去演小品了。两人合作过一个小品《走毛道》,毛道的意思就是近道。
跟着老大哥赵本山,是范伟想到的近道。
那时候,赵本山已经从东北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在春晚上开始小有名气。赵本山也很有大哥范,带着范伟上了春晚,1995年《牛大叔提干》。
头一次上春晚表演的范伟很激动,以为自己红了,坐了一晚上火车回沈阳。下了车之后,直接打车回家。在车上他跟出租车司机搭讪,问人看赵本山老师春晚小品没。
司机也很实诚,看了,挺好。
愣是没认出范伟来。于是两人一路无话。
这也怪不得司机,实在是那几年,在赵本山的小品里,只有赵本山是当之无愧的焦点,其他人都是配菜,换谁上都行。
范伟在台上,也就是个给大哥赵本山配词的。
不过范伟认准了大哥这条路,七八年时间里,主要业务就是配合本山大哥演小品,从春晚到综艺节目,有赵本山处,就有范伟。
不挑角色,不计较台词多少。
直到2001年小品《卖拐》的出现,才让范伟一下子被大家给记住了。
脑袋大脖子粗的范伟,在本山大哥的带领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笑星。即便是十几年过去,范伟在小品里塑造的这个角色,依旧让人无法忘记。
而这时候,赵本山的目光已经放在了影视剧上。作为小弟的范伟只有一个想法。
跟着大哥干呗。
2
范伟塑造角色的天赋,就是在电视剧中展露出来的。
赵本山后来讲,90年代初,范伟在我跟前就是观众,我只是在他面前表演。后期,他是一块儿表演的副手,拍电视剧以后,他能跟我分庭抗礼。
让范伟能跟大哥赵本山分庭抗礼的角色,就是《马大帅》中的范德彪。
辽北地区著名狠人,水库浪子,弗洛伊德中国传人,开原市几场著名恶仗主大人……现实生活里是干啥啥不成却虚张声势的普通小人物。
这个人物形象,能至今在互联网上永不磨灭。
离不开大哥赵本山。
整个剧组的演员都是白纸一张。都是赵本山现场调教,有一场戏,是范伟往那儿一坐,头套被挂衣钩给勾住了。这是赵本山现场给想出来的。
后来,赵本山带着小弟范伟,又拍了《刘老根》。这一次,范伟塑造了一个更经典的药匣子形象。
范伟对自己的定位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树就是本山大哥。对于本山大哥,范伟是打心眼儿里感激,他自己一开始不会演小品,都是本山大哥一手调教出来的,没有本山大哥就没有范伟。
但说到底,大哥只是大哥。小弟也想着有一天,能自己打天下。
何庆奎觉得范伟离开大哥,是因为演出费给的特别少。大哥觉得范伟因为出名了,请不动。范伟自己讲,是因为想让孩子去北京上学,举家迁往北京之后,合作就少了。
但其实,说到底,是范伟有了更大的目标。
他不想演小品了,赵本山有一年找小品搭子,给范伟打了好几个电话,没人接。完了托人带话,几天后,范伟才回消息,表示自己不想演小品了。
这时兄弟两人产生矛盾的根源。
大哥既想接着拍戏,又不想放弃在春晚舞台上的位子。小弟呢,已经打算是彻底放弃小品,一心一意的演影视剧了。
而且,他在北京认识了冯小刚。
梁宏达这人有意思,他对范伟跟冯小刚的评价是,两人成名都离不开大哥帮忙,但成名之后,两人又“忘恩负义”离开了大哥。
冯小刚离开了王朔。
范伟决定不在大树底下乘凉。
作为《卖拐》编剧的何庆奎,对范伟的评价是,极有城府,蛰伏在赵本山身边,一朝成名,就忘恩负义。
众说纷纭,虽然后来赵本山、范伟都出来澄清过,但两人之后确实鲜有合作。
离开小品舞台,离开赵本山的范伟,开始一个人打天下。
3
范伟跟冯小刚,还有一个同样的地方。
都很舍得夸人。冯小刚出书都不忘夸王朔是“抬头望见北斗星”。范伟夸冯小刚,称自己一直都是冯导的忠实粉丝,他的电影一上映,自己就会带全家人去看。
后来,忠实粉丝,就成了冯小刚的御用配角。
虽然冯导的御用配角不少,但能做到范伟这样的,也就范伟这一个。甭管什么戏,演什么角色,整部电影演完,最亮眼的就是范伟。一开始是《手机》里的砖头哥,跟葛优的几场戏,范伟的气场全开,丝毫不让主角。
最猛的还要数2004年的《天下无贼》里劫道的蠢贼。
出场只有几分钟,口中金句频出,演技更是炸裂,连嘴角都是戏。
这得益于他跟着大哥演小品的岁月,这类短暂高度集中爆发的演技,是优秀小品演员的日常课,要在短暂的时间逗笑所有观众。
但这只是范伟展露出的一部分实力,本质上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
第一次跟张静初合作的《芳香之旅》,就把张静初吓一跳,觉得跟范伟合作很轻松,怎么演,他都能接得住。
范伟本身就对拍戏上心,有一次大家一块儿研究剧本。范伟因为内向,自己一个人在一边研究,结果给看迷了,连厕所在哪儿都找不见。
第一次主演的《芳香之旅》,让范伟拿到了金钥匙奖。
第二部主演《耳朵大有福》。
他扮演的主人公王抗美,是一个在时代大潮中不断倒霉的小人物,患病下岗,老婆有病,误入传销,他不断在潮水之中扑腾,看着心酸又有喜感,让人看得笑中带泪。
范伟在电影中的演技精准而复杂,将一个中年老男人,辉煌的过去,眼前的落魄,演绎得真实而生动。
这是张猛东北三部曲的第一部。后来范伟得了个第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奖。
拿金马奖影帝那一年,大家都说,这是爆了一个大冷门!
但如果有人仔细的翻一下范伟演过的影视剧,翻翻他的履历,就会知道,过往那些年,他经常会拿到各类奖,这些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男主角奖。
演配角能成金牌,演主角他是影帝。
许鞍华看范伟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对范伟的评价是演得让人脊背发凉。剧中说话时的停顿、打嗝、楞了一下,都是范伟自己加的小动作。
当年拍戏得靠大哥调教的小弟,终于给自己打出了一片天下。
而曾经的大哥,现在已经不是大哥了。
赵本山过得不顺当,退出春晚,低调行事。
4
今年8月份,有人发了一条短视频。
在视频里,范伟赵本山坐在一起,两人在不断地比划,讨论新戏。据说是在拍《刘老根3》。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几年前,范伟接受采访,回顾自己的成名之路,将艺人们看作是菜,有的人是爆炒鸡丁,一下子就火,而他是东北乱炖,是用时间一点一点炖出香味来的。
他演冯小刚的戏,演陈凯歌的《道士下山》,演配角,演主角,兜兜转转,又跟大哥赵本山合作在一起。
像他当年讲的那样,借用自己在小品的话,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只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