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
自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
这里历来为州郡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
这片土地自古人文璀璨,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大禹的诞生地。
一起来看看这里最美的13处古村落,探访别样的羌汉融汇风情。
青林口村坐落于绵阳江油二郎庙镇,据说有2200年历史哈。村里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庙、古桥、古民居。
这里有经过时间洗涤的青石板路已经被磨得发光发亮,雕花的门窗,褐红的木楼阁。
明代修建的火神庙如今依旧保存完好,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那种真正岁月的沉淀、时光的打磨留下的韵味。
青林口村还是著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就经过了这儿。红军桥就这样饱受了多少年风吹雨打,见证着这份风雨历程。
黄家大院曾经是红军长征路过青林口村的食堂,这里至今也能让人体会到当年那份历史。
平武县豆叩镇银岭村地处大山深处,常年被云雾笼罩,是一个古朴而静美的羌寨。
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古村落,放眼望去,只见远处的云彩仿佛置身脚下,与层峦叠嶂的山峰相得益彰。彩林之中,175户人家在此宁静地安居乐业,处处溪沟纵横,处处古韵悠然,处处乡愁宛然,如一处世外桃源,绝无俗世纷杂。
银岭村古称“银湾堡”,清代中叶后称“银湾里”。据史料记载,早在周、秦时期,银岭村即为“氐羌地”,生活着羌族先民。明代,白草番崛起,银岭村紧靠豆叩军事要塞伏羌堡,是这一地区白草番人的核心区之一,由薛姓土司统治。明朝嘉靖年间,明王朝派兵镇压了土司薛兆干的叛乱,改由李姓土司统治豆叩羌民。经历明末清初的大动荡,羌族人口锐减。清朝初期和中期,实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外来汉族与本地羌族广泛通婚融合,是平武县羌人的聚居村落。
在银岭村,从河沟孤岛上的千年红豆树到大清同治四年建筑的羌族木制吊脚楼民居建筑群,再从张家祠堂到皇亲例赠古墓群,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处千年古村落的辉煌过去。
禹穴村位于绵阳北川县城禹里镇,距北川县城29公里,绵阳90公里,沟内有3.5公里长的峡谷,山林茂密、藤蔓花香、幽谷险涧、瀑布飞泻,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据史籍记载,北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自古就因“禹生西羌”被称为“神禹故里”。
因大禹在此出生、成长而留下了诸多传说和亦真亦幻的自然景观。禹穴沟内沿途的自然景观和传说及顺溪而下的血石记载着大禹这位华夏祖先的诞生过程,在这里可探寻大禹从出生至离家治水的全过程。令历朝历代名人墨客为之折服,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迹,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李白、颜真卿游禹穴的墨迹。
出于对治水英雄顶礼膜拜,后人又在禹里境内修建了禹王庙、大禹纪念馆以作纪念。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日,当地官员和群众都会在禹穴沟口的禹王庙举行祭祀民间活动,这一民间习俗延续至今。
游仙区曾家垭村历史悠久,拥有始建于明代洪武建文年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鞍寺,占地3100平方米,距今600余年,寺内古柏参天,古刹钟声,环境幽雅。据史料记载,清朝绵州第一进士叶上林曾在马鞍寺开馆授课,是现存规模较大、历史久远、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资源。
2016年,曾家垭村就被住建部等7部委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 绵阳 县志》记载,马鞍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建文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明朝进士、 山东 按察使汪东洋的府第,又名“府泽园”。该寺坐 东北 朝西南。寺沿中轴线呈纵向并列布局:乐楼、广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玉皇殿。
马鞍寺古时曾被列入涪江八景之一。特别是马鞍寺前乐楼古朴典雅,壁头保留大量民间壁画和戏班题记,是绵阳市乃至四川省保留最完整的清代戏楼之一。该乐楼为歇山顶穿斗结构,一楼宽敞,楼台飞檐翘角,上面站着唐僧骑白马,弹琴唱歌,甩水袖的塑像小人,十分有趣。乐楼至今仍用于村民举行民俗表演节庆活动等。
盐亭县巨龙镇凤林村,村落形成年代为清代。据介绍,清康熙二十年,桑氏先祖随女、婿入川,在此开荒置业,栽桑养蚕,修塘筑堰,植树造林,修建府宅,遂形成此村落。
目前村落还保有桑家大院、张氏民居、张氏宗堂、何家为故居、孙氏宗祠、凤林宫、玉皇宫、佛宝场等建筑群落。
凤林村的主要建筑群是少有的按清代官府式样修建的既有四川川东民居风格、又富有江南民居韵味的特殊建筑群落,年代久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游仙区柏林镇洛水村。洛水村因“王母落水”传说而得名。境内有唐贞观六年建成洛水古堰,清末建成教堂一座,嘉庆五年建成的水寨子桥一座。村内古建筑类型多样,现存穿斗木结构院落62套,其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32套,明清建筑30套。
村内王家湾天主堂,是始建于1897年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哥特式和中式建筑风格巧妙搭配,为川西北最大的乡村教堂。
教堂不远处有一个洛水堰,系土堰,位于洛水寺西,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1951年冬扩建,1952年春竣工,灌田约千余亩。东面有洛水寺和柏林教堂,西面是明水村马鞍山梁,堰埂西北-东南向,长约2百米,堰口翻水坝位于西侧,系土石坝。
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左扶涂家山、右靠圣泉山、背依窦平山,三山环抱呈铁炉状。村落紧临古蜀道,三国时期铸过剑、红军时期支过军,村民世代绕涂家湾、王家下湾、邹家湾、贾家湾等九大湾而居。
漫步在铁炉村,放眼望去,一幢幢民居坐落于自然而成的九大湾中,各自依山而建,顺应自然又不拘泥于形式,整体风格与三山九湾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棬子树、香樟树、古柏树等古树散落在村落古建筑群中,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现存古建筑多建于清中、清末、民国时期。
在铁炉村,随处可见编雨帽、锣鼓唢呐、精美雕刻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印迹。隐藏林间的一座座坟茔,王氏先祖墓、贾氏宗族碑、窦平将军坟等保存良好。
游仙区玉河镇上方寺村,是唐、五代、宋、元等朝代的盐泉县县衙所在地。村落里旧宅堡坎、屋基、台阶、路面上的条石和片石,可以发现有不少是盐泉古县城的遗留物件。史书记载,盐泉县旧址占地300亩,约20万平方米,县城依山而建,从唐朝到元朝,共存在了663年。此后因盐卤资源减少、朝廷收入减少,盐泉县就被撤销了,后来的岁月里,这里由于交通不便,逐渐荒废了。
上方寺村,得名于当地同名的庙宇上方寺,这里于1995年被命名为游仙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后面是苏公祠,立着北宋状元苏易简的像。同治《直隶绵州志》载:“上方寺,治东一百里,古刹也,山下隔溪即古盐泉县废址,明末毁于兵燹。乾隆十二年,僧通善重修,相传为苏状元苏易简读书处。”
史书记载,公元958年,苏易简出生在古绵州盐泉县,即今上方寺村。公元980年,苏易简23岁时考中状元,这是绵阳境内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确切可考的唯一状元,他也是北宋时期四川诞生的第一位状元,故此,游仙区玉河镇被称为状元故里。苏易简的孙子苏舜钦、苏舜元,在北宋朝也以有文采而名扬天下。
盐亭县黄甸镇龙台村,全貌为一艘船,字库塔是船的桅杆,村庄与塔构成了本地风水,全村拥有良田1000余亩,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村民们可以衣食无忧。
龙台村村落传统风貌破坏较小,古建筑类型多样,工艺及传统民居式样独特丰富,农耕文化符号齐全,整体民俗面貌极具特色。传统穿斗木结构院落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古朴典雅,掩映丛林之中。
村落不远处,盐亭县的嫘祖陵风景名胜,也尤其值得一探。
梓潼县文昌镇七曲山村,位于七曲山下,属七曲山景区入口区域。地处七曲山脉,为剑门山余脉,地貌以盆中深丘地貌为主,潼江从全村环绕而过。
村内还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包括七曲山大庙等3处文物保护单位。民俗风情丰富多样,“七曲山庙会”、“迎神会”、“文昌出巡”、“洞经音乐”等是七曲村的主要旅游资源和重要的人文景观。
盐亭县林山乡青峰古村落。位于林山乡北部的半山坡上,是回汉杂居自然村,因境内山峰全为四季常青的树林覆盖而得名。
据史载,早在南朝梁时,今林山和山北的弥江便以称灵山、灵江了,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古巴蜀通道穿境而过,东转阆中向北出川,西转梓(三台)绵(绵阳)可达成都、南向川中可达重庆,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
沿着蜿蜒的村道,散发着古风古韵的古村落民居建筑群便映入眼帘,一个个古老院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掩映于丛林绿树之中,别有一番韵味。
青峰村的民居建筑大多位于洞孔湾、正方湾和王家坝,民居依山就势,建筑式样不一,有一字形、三合院、四合院、三道朝门、五岳朝天,整体风格与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呼应。在这里的民居建筑结构大多为人字水、青瓦屋顶、穿斗木架构,坐西朝东,以中间堂屋为轴线,左右对称,有面阔三间或五间的。虽然部分院落年久失修,但大多传统文化印记仍至今保存完好。
青峰村的历史沿革,那可是说来话长。公元前314年,秦继并蜀后并巴,擒巴王、筑阆城,设巴郡,开通阆成(都)古道,于是灵山所在青峰村成为古道东段必经之地。商旅往来,人员聚散,渐成村落条件。清康熙五十四年王氏为光宗耀祖,重振家声,激励后昆,投入巨资修建了王家大院,保存至今。
据介绍,该村现保存有高灵古道观、回族清真寺、敬氏祠堂等,王家大院、王氏民居、王家坝老屋、张飞井等文物古迹等。
北川马槽乡的黑水村是典型的羌族居住区,独特的民族风俗以及历史积淀让黑水村在高山峡谷之中显得有些神秘。黑水村是北川马槽乡的羌族聚居区,有很多独一无二的珍宝。如清代光绪年间皇亲墓地,村里还有多处寺庙,其中以玉皇庙尤为著名,村民经常去祈求平安福祉。
古羌吊脚楼、清代古墓、古建筑群,古朴而灿烂的羌族文化和风情习俗吸引着各地游客。黑水村也被称为“云朵上”的羌寨。
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上五村,“古老羌寨古韵悠悠”。位于高山峡谷地带,村落被群山环绕。上五村的吊脚楼还保留着最古老的风貌,这些吊脚楼绝大多数是石木结构。村里有一栋有六七十年历史的钝形吊脚楼,是按照最古老的羌族风格建造的,非常有价值的。
上五村除了这些民居,还有保存完好的古碉楼群遗址和保存较为完善的古河道,拥有较多古树、两口古井、祭祀楼等建筑。 除了这些古建筑,上五村还有古老的故事。很久以前,羌族的一个分支迁徙到北川和茂县一带生活,其中一支就居住在对面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共有88户。其中,最富有的就居住在最高处,那里云雾缭绕,仿若仙境,被称为上寨;其他的就住在山间和山下,叫做中寨和下寨。现在虽然没有等级划分,但是在那山顶上还保存有古碉楼遗址和祭祀塔遗址。上千年过去了,如今这里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农耕方式。
古村记独自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