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棵桃树到近30亩桃树林,
从480元到1.3万元收入,
贫困户赵朝伦是怎样做到的?
7月,天气正好,微风渐凉。
记者来到亮岩镇和光村旧屋基组,一道斜坡上,望不尽的桃树林一直延伸到山底。走进林中,尽管大部分桃子还略显“青涩”,但个头却是杠杠的。
这片桃林的主人——赵朝伦正挥着镰刀将疯长的杂草连根割断。
赵朝伦,和光村的一个贫困户。家庭条件虽贫困,但他的思想却不甘“贫困”。
为早日撕掉贫困的标签,2013年,赵朝伦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维,外出在一石材加工厂打工。
仅仅过去一年,打工已不能满足他的“胃口”。
赵朝伦立志,要创业!
2014年,赵朝伦回到家乡,摩拳擦掌,准备干一番事业。
做什么好呢?
他了解到,同村的一户村民种桃树挣了不少钱,于是种桃的想法在他脑子里萌生了。
赵朝伦立即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村里,得到村里的大力支持。
没有技术,他就从手机上学、从驻村帮扶干部送来的书上学;没有帮手,他就独自一人扛着锄头、抡起镰刀,种树、除草、施肥、剪枝......
刚开始,赵朝伦找来了一批金秋红蜜桃枝条,自己试着嫁接培育,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从自家地里实验种植100棵起步,赵朝伦的嫁接培育技术愈发成熟,开始流转周围土地,200棵、300棵......
2016年,桃树迎来了挂果的第一年,然而,仅仅赚了480元。“第一年挂果少,这点收入也是正常的。好歹没有亏本,不是吗?”赵朝伦一边自我安慰,一边一如既往地打理桃林。
2017年,在特惠贷、中央专项扶贫资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帮扶措施下,赵朝伦告别了摇摇欲坠的老屋,搬到了桃林旁,此时规模已近30亩。
去年,赵朝伦的金秋红蜜桃开始进入盛产期,凭借个大饱满、香甜美味、物美价廉的优势,深受消费者喜爱,很快被抢购一空。
卖完下来一算,有1.3万元的收入。
付出终得回报,他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
在帮扶干部的建议下,今年,赵朝伦在林间套种了阳荷、魔芋等作物。“还有半个月,我的桃子就熟了,到时会有很多人来买!”丰收在即,赵朝伦的脸上尽是喜悦。
今年,赵朝伦达到了脱贫标准,被村里纳入拟脱贫对象,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撕掉了“贫困”标签。
总监制 | 叶荣
监制 | 黎秀禹 终审 | 向昆鹏
主编 | 穆立坤 编辑 | 张诚
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 黄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