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一个人的
吃穿品味既然可以反映
生活方式、个性和气质
那么一座城市整体的吃喝偏好
自然也可以展现城市的性格气质
在武汉,有一种食物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武汉人
同时也编织了武汉的城市气质
它,就是武汉人
永远都吃不腻的热干面
热干面编织的城市气质
作者:刘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的气质,有时候就代表着人物的气质,人的气质串联起来,就是整座城市的气质了。
汉口老城,不规则的街道纵横交错。街坊小户人家簇拥而居,造就了独特的市井小民生活气质。看一座城市的气质,其实可以看那里的早点铺,看那些卖早点的人。
城市里的道路如同城市的血管,人是在城市里游走的血液,那些在路口摆摊设点的人,就是站在血管向下一级血管分岔口边的监督员,他们与这座城市里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打过交道,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的优点,他们多少会熏染一些;缺点呢,或多或少地也会传染一些,因此,他们是城市的晴雨表,最有资格为这座城市代言。
我在武汉待了四年,对这座城市多少有些了解。武汉人喜欢把吃早饭称为“过早”。武汉人过早时,喜欢吃“热干面”,劲道的面条用开水煮上几个大滚儿,捞出来,放上香辣的辣子油,放一大勺石磨磨制的芝麻酱,放点鲜绿的葱花、香菜,拌好,就吃上了。醋就搁在桌上,吃多少随意。老板多是少言寡语,轻易是不打开大嗓门的,整个做和吃的过程都很快,像极了武汉人的性格,爽快干脆,不拖泥带水,吃过了各忙各的,东西南北飞。
到了武汉,去了户部巷,吃了蔡林记的热干面,才算是真正到了武汉。
热干面店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都是,不管是在店里还是在露天摊位上,端着冒着热气的热干面,就如同深嵌在俗世里的动画,生动地演绎着安然静谧的生活。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韵味。这韵味首先是从饮食上看出来,从清晨起来的第一餐上反映出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的气质,有时候就代表着人的气质,人的气质串联起来,就是整座城市的气质了。
上大学时,有一对老夫妻,每天早上都在校门口推着小车卖热干面,他们很少对话,但我能分明地看到两人的眼神在交流,眉眼之间透出两人无边的默契。小车如他们的人生机舱里的黑匣子,记录着他们结结实实的过往。那些流动的小推车就是世俗风烟里的标本,俘获人心。
小摊小店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地方的胎记了。它是区别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最好的标志。武汉卖热干面的小店一般都很小,但却囊括了武汉这座城市所有的细胞,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小店和小摊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个城市的窗口,一座展台。人来人去、迎来送往,一拨来一拨走,目睹着,也同时凝结着每一个来人对生活的所有浓情蜜意。
老汉口的魅力依旧,每一条街上都有热干面撒下的一把诱惑。街是城市心里的路,端着香气扑鼻的热干面走在街心,耳边有动人的市井之声,一切都是鲜活的,那是城市真实的心音。
汉口的老街已经慢慢老去,渐渐地被都市埋葬。在老街深处,吃上一碗热干面,操着满嘴的武汉话,就如同与一位老者促膝长谈,能给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种说不出的恬静和亲切。
走进老城,依稀能看到过去的繁华。走进一条小巷,用耳朵聆听,穿堂的风轻了,天上的云淡了,阳台上的吊兰特别的茂盛。老人家的收音机里播放着流行歌曲,轻快的旋律和整条街的古老映衬起来是那般的和谐。
在城市的坐标系上,我们每个人心间都有感性和理性的轴在寻找着不同的坐标,我们沉沦过,也曾用清醒打倒过沉沦,每一条老街,每一段古巷都是一瓶生活的洗涤剂,我们在穿梭中得到心灵的明亮与安稳。武汉人没有犯城市化的通病,较少铺排、花哨、高价位……真正会生活的人,真正幸福的人,并不是每天总在大酒店之间穿梭,而是喜欢钻进小店把一碗热干面吃出味道的人。
出品: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媒体中心
监审:邓鼐 监制:吴晓君 编辑:张杰
文字:选自《武汉印象·2013》散文卷
图片:源于网络
投稿:wuhanwenyi@126.com
注:版权归“武汉文学艺术”所有 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