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最近,垃圾分类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生活垃圾如何分类?分类后如何处理?当大家在调侃“被垃圾分类逼疯的上海人”时,其实,晋江垃圾分类也已悄然开始。
深沪东华村,垃圾分类宣传进村。
深沪东华村,村民领取分类垃圾桶。
今年,晋江在全市19个村(社区)、47个市直机关单位、55所公办小学、7个车站及公交站、2个体育场馆、2个演出场馆和机场等133个场所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按照计划,今年第三季度要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行动;第四季度完成验收。目前,晋江垃圾分类试点有序推进。
奥林春天小区,居民把报纸与生活垃圾分别放入“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个桶。
梅岭梅庭社区,可回收垃圾置换生活物品。
“充电宝、灯管、电池等含有重金属或有毒有害物质的,是有害垃圾;具有可回收利用价值的塑料、玻璃、金属、纸张、纺织品,是可回收物;剩饭剩菜、瓜皮果壳等有机易腐垃圾,称为餐厨垃圾;纸尿布、烟头等不能进行有效利用的垃圾,是其他垃圾。”晋江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着巨大压力,分类能使各类垃圾得到妥善处理,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灵源曾林社区,分类垃圾桶有了防护罩。
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各试点村(社区),用镜头记录晋江垃圾分类开展情况。我们希望,大家一起从日常开始,从源头减量,从源头分类,让垃圾分类真正得以实现,让我们的环境更加宜居美好。
本报记者:胡志法 陈巧玲 文图
本期编辑:陈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