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六岁前,三件小事经历一次就管用,预防任性和自私,长大很好管

2019-10-13   龙宝育儿

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多数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孩子长着长着就变得任性和自私了?他们把这种原因统统归结为“独生子”的缘故,孩子从小一个人,父母把好吃的好玩的都给了他,把所有的爱也给了他,所以孩子变得很“独”,但其实,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孩子的问题,根本原因不在于他是一个人长大,还是有兄弟姐妹,在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是不是做到位,比如在孩子的六岁前,情感抚养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和习惯形成的过渡期,父母如果让孩子经历三件小事,他通常就不会那么任性和自私,并且长大了很好管。

在他闹的时候,狠狠管一次

现在的家庭里,孩子都是父母手心的宝,想要什么就一声,不给就哭闹,父母一般都会妥协了,这样的孩子,被宠溺着长大,很容易就变得任性,要预防任性有什么好办法呢?最好在六岁前狠狠地管教一次,只需要一次,就非常管用。

在孩子想要某件玩具,家里已经有了,或者类似的玩具已经玩过很多了,他还是不依不饶地闹,甚至是撒泼打滚,让父母下不来台,父母就要狠狠地治他一次,他下次再也不敢了,父母可以默默地把孩子抱回家,把他带到一个一对一的空间里,不打他,不骂他,也不要说教,就是一对一地看着他,任由他哭闹,无论怎样都不管他,他哭得累了,可以问问他,哭够了吗,没哭够接着哭,此时很多父母都容易妥协,因为孩子太可怜了,还会主动伤害自己,比如把脑袋往墙上撞,此时父母如果心软,以后就会更难管理孩子,孩子是知道疼的,他的目的就是威胁父母,父母此时一定要绷着,等他过了哭闹的阶段,父母可以温和地给他擦擦脸,擤擤鼻涕,问他还哭吗,如果摇头,就抱抱他,告诉他,你这样哭是没有用的,想要玩具,可以跟我说,但是你不要闹,你可以说服我,为什么要买这个玩具,说不定我会考虑,但是哭闹一定没有玩具,这招在我这里不好使。

经过这么一次,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听话,这招适用于他打人,哭闹,以及发脾气,家里的人要团结一致,孩子就慢慢变得理性起来,凡事都会用嘴去说,而不是上来就哭,任性的毛病就扳过来了。

为什么在六岁前预防任性很重要呢?六岁前是孩子自理能力不是太强的时候,他依赖父母会更多,如果有任性,大不了就哭闹一场,不会有什么过激的行为。但如果过了12岁,孩子进入青春期,一遇到不高兴,可能就能离家出走或者跟父母对抗,父母想管也管不了了,所以在六岁之前,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管教,是最好不过的了。

自私是对一个人非常消极的评价,如果孩子带着自私的标签成长,那么他的成长将会非常孤单,原因很简单,凡事都先想到自己,是彻底的利己主义者,谁愿意跟这样的人交朋友?父母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最后考上大学了,他却认为跟父母一分钱关系没有,纯粹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样的孩子也容易让父母寒心,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不那么自私呢?其实在家里就可以做。

分享之后才有更大的收获

李玫瑾老师在她女儿小的时候,就做了这么一件事,她给女儿剥了一个橘子,告诉女儿,给爷爷吃一块,女儿开始有点犹豫,此时姑姑过来牵着她的手,俩人一起走到爷爷面前,女儿把橘子给了爷爷,爷爷高兴地亲了孙女一口,接着,李玫瑾老师又跟女儿说,把橘子分给奶奶一瓣,女儿也给了奶奶,后面分别是爸爸,大姑姑,小姑姑,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瓣,女儿没有吃,塞给了妈妈,妈妈非常高兴,夸奖女儿很棒,然后拿了一个更大的橘子带给她,这是奖励她的。这是在告诉女儿,只有分享了,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这其实是一种分享教育,懂得分享的孩子,能够快速交到朋友,能够玩到更多的玩具,所以李玫瑾的女儿长大后,当她做了妈妈,每次带着孩子下楼玩,都会让孩子拿着几样玩具,下楼去跟其他孩子交换,你玩我的,我玩你的,这样大家都能玩到更多的玩具,也避免了买昂贵的玩具,这样的孩子,尝到了甜头,他的交际更广泛,为人更大方,也会为别人考虑,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自私自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家庭教育。

饭桌的规矩要经历一次

孩子之所以自私,是因为父母都为她把事情做好了,他不需要操心任何事,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了,所以孩子习惯性地不去关注别人,也不去关心别人,中国人的饭桌,其实是锻炼孩子的好场所,当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父母要告诉他,他是家里最小的,要等到家里的大人都拿起筷子,他才可以吃饭,不过现在大家的做法都是反的,孩子总是先拿筷子的那一个,而且对别人的劳动成果随意指责,奶奶做饭不好吃,我不吃这个,我要吃那个。

有一件小事,孩子必须要在饭桌上经历,那就是给不在家的那个人留饭,当家里的某个人因为有事回不了家,家人要当着孩子的面,把饭菜单独拨出来一份,当孩子见到了,就会自然留意,下次某个人不在家,他就会有留饭的意识,等孩子长大了,就会自然关心别人,不会自私地只想到自己饿不饿,冷不冷等。

任性和自私是一种性格,是后天养成的,这跟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好管,人际关系也会非常差,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问题,并且积极有效地引导和纠正,孩子就会越来越好,您家里为孩子做过这样的小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