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透视区域发展新格局,汕头湛江领跑沿海经济发展、清远韶关牢筑北部生态高地。
A
“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协调发展指数”显示 汕头湛江领跑东西两翼 省域副中心作用渐凸显
沿海经济带协调发展指数总榜显示,汕头以78.3分的总成绩摘得冠军,湛江以不到3分的差距获得亚军,总得分为75.9,两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作用正在逐步凸显。揭阳、茂名位列三、四名,汕尾位于第五。潮州、阳江两市得分靠后。阳江在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指数两项分榜单中成绩均不理想,跌至最末。
汕头湛江领跑东西两翼
加快汕头、湛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举措之一。
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协调发展指数榜单显示,汕头、湛江两市分别获得冠亚军,成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振兴发展的排头兵和引领者。汕头在经济增长指数、产业转型升级指数、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三项分榜单中均排名第一。
经济增长方面,2018年汕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9.8%、出口总额达到555.59亿元,两项经济指标在7市中遥遥领先,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五年位居东西两翼榜首,2018年以24428.0元再次获得第一,比上年增长8.5%。
产业升级方面,两市创新驱动成效卓著,汕头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22.68亿元,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数量61家,湛江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增长15%。
交通方面,汕头和湛江两市得分领先于其他城市,与排名第三的揭阳拉开近20分的差距。
省委和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支持汕头、湛江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建设汕头区域性枢纽港为重点,将粤东港口群建设成为粤东地区对外开放和对台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8年汕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突破百亿大关,在公路密度、一级公路密度以及高速公路密度三项指标中显示出绝对优势。湛江在港口资源上成绩突出,2018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0185万吨。
阳江开渔节
茂名先进制造业领先
汕尾生态优势明显
除了汕头和湛江,其他各市亦有各自发展亮点。例如,茂名在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方面遥遥领先,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523.81亿元,而第二名的湛江仅为288.45亿元。茂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4%,第二名的揭阳仅为39.9%。
阳江在常住人口就业率、每万人床位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三项指标上占据优势,得分排名第一。汕尾各项生态指标相对均衡且良好,在生态环境指数单项榜单中排名第一,拿到81.6分。
2018年,汕尾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74%,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3.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16%。揭阳是7市中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两项指标降幅均最大的城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速在2017年高达15.12%,2018年则扭转为下降5.74%。
社会民生水平有待提高
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升级的同时,东西两翼各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不容客观。3市的绿色发展指数得分在40-60分之间。汕头、阳江、茂名3市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增,失分严重。阳江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两项指标均呈正增长态势,尤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幅较2017年(增长5.45%)进一步扩大。
社会民生方面,东西两翼各市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福祉进一步增强。从排名来看,汕头紧随阳江之后,排名第三的茂名与汕头得分极为接近。揭阳在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执业医师数等指标上表现相对较差,排在末位。2018年阳江常住人口就业率达到50.54%,其余地市均不超过50%。汕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41%,几乎追平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其就业率仅42.58%,东西两翼各市就业率仍然有待提高。
从医疗卫生领域来看,东西两翼各市间存在一定差距。每万人床位数最多的阳江达55.56个,最少的潮州只有25.15个,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整体有待进一步提高。
B
“北部生态发展区协调发展指数”显示: 清远韶关位列一二名 云浮绿色发展得分最高
北部生态区协调发展指数总榜显示,清远和韶关在排名中具有绝对优势,清远以76.3的总得分跃居冠军,在经济增长指数、产业转型升级指数、交通通达指数三项分榜单中均排名第一。韶关以71.6分获得亚军,在社会民生指数单项榜单中排名第一。河源和云浮两市分别拿到69.8分和69.2分,排在第三、四名,云浮在绿色发展指数单项榜单中排名第一。梅州以略微差距排在第五,总得分60.5。
经济产业交通得分清远均居首位
榜单显示,拉高清远分数的主要是经济增长指数、产业转型升级指数、交通通达指数,其三项分榜单均为第一名。经济增长指数方面,清远得分为88.91分,处于绝对优势。从指数结果来看,主要是由于该市在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出口总额方面遥遥领先。
“交通基础设施通达”指数中,在几项有关公路密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指标中保持领先地位的清远以85.4分的绝对优势位列第一,比排名第二的韶关高出近13分。截至2018年底,清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745.849公里,总里程跃居全省第二位,全年新增高速公路165.357公里,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不断提速,成为北部生态区交通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市。
产业转型升级指数中,清远在“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数量”四项指标中均排名第一,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发展良好。
丹霞山
韶关社会民生指数得分最高
总榜亚军韶关在社会民生指数单项榜单中排名第一,其“拉分项”主要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万人床位数、每万人执业医师数4项分指标,均排名首位。
韶关在“交通基础设施通达”指数也位列第二,2018年韶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88.593公里,在北部生态区仅次于清远,但有关公路密度的几项指标成绩不佳,因此,此项指数总体得分低于清远。
综合来看,北部生态区各地市的GDP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增速整体缓慢。不过,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4%的梅州,2018年该项指标急速下滑,出现负增长,排名跌至北部生态区末位。
从榜单来看,总体上2018年北部生态区5个地市创新发展步伐加快,产业转型扎实推进。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增长指数的亚军河源在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两项分指标中获取第一。
云浮生态指标得分最高
201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划定了保护范围。规划明确了要集中力量在韶关、清远打造连片的、规模较大的生态保护区,不断增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在北部生态区协调发展指数中,“生态发展”指数占比24%,是衡量北部生态区发展情况最重要的方面。
该指数从单位能耗、空气质量、地表水质、森林公园等维度进行评价,共采用7项指标: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速度、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地表水质优良比例、地表水质综合指数、森林公园数。将7项指标得分经过权重后相加,得到最后的北部生态区绿色发展指数排名。
数据显示,云浮在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5.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速度(8.81%)两项指标中以绝对优势领先,是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中唯一两项指标双降的城市,总得分88.25,夺得该项指数的冠军,比第二名河源(59.02)高出近30分。除云浮,其他四市单位GDP能耗均呈增长趋势,梅州、韶关两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正增长,尤其梅州两项指标增幅双高,单位GDP能耗增长12.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长26.2%。
整体来看,2018年北部生态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绿色发展道路仍需攻坚克难。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