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以两位大师及他们各自的作品为中心,“汤学”和“莎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郑培凯,这位具有中西双重求学和工作背景的学者、研究汤显祖长达42年的专家,却严肃发声:
“汤学”比“莎学”落后百年!
01
不同的身份和追求
造就各自不同的不朽
Q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曾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奇也。”在您看来,这两位东西方戏剧家在戏剧艺术实践、文化传统、精神思想和审美心理上有何共同性和差异性?
A
首先,他们创作了不朽的剧本,在文学与戏剧领域,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是在东西方文化并不互通的同时代,显示人类文明发展及艺术追求有其共性,甚至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有极其类似的展现,令人称奇。
其次,这两位伟大的剧作家各有独特之处,因出身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与地位不同,人生目标不同,显示了个人生命意义的追求也不同。莎士比亚是专业的戏剧家,集编导演于一身,除了少数诗篇,毕生成就主要在戏剧领域。汤显祖不同,出身于富裕家庭,从小浸润于阳明学思想,承继儒家士大夫“修齐治平”传统,不能在现实中“兼善天下”,就转而“独善其身”。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不只撰写了剧本,也在诗文方面有重大贡献。
或许可以说,莎士比亚继承了文艺复兴的探索精神,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职业剧作家,文思如夏日盛放的玫瑰,是天才型的文豪兼伶人,展示了西方文明开始绽放异彩;汤显祖是晚明士大夫追寻高尚境界的君子,承继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清雅标高,正如他在自己书斋前植种的玉茗飘香,毕生经营‘为己之学’,是身兼儒释道精神的文化人,同时又是天才型的诗人兼剧作家。
Q
相比莎士比亚有37部剧作,汤显祖只有“临川四梦”这4部剧作。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已有学者提出“汤学”这一概念,但其研究含量是否会比较局限?
A
大多数人研究汤显祖都是从他的戏曲“临川四梦”切入,比较熟悉的是《牡丹亭》,这个戏已经演了四百年。当然汤显祖还有其他三部剧本《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我从1974年开始研究汤显祖,是对他所处时代的文化感兴趣。也就是通过追索他对人生意义的观照与思考,并透过他的历史文化关怀,呈现明末文化风气与氛围及其发展的动向。
这几年大家对汤显祖的认识不断加深,也就开始多方面研究汤显祖了,猛觉到汤显祖的伟大,涉及文化与人生意义的追求。关于汤显祖的诗文,目前研究得比较少,大家认为很可惜。跟汤显祖同时代的莎士比亚,主要的著作就是剧作。有人就常讲,莎士比亚的剧作比汤显祖多,影响比较大,这个问题反映了我们对汤显祖的认识只局限在戏剧领域,对他的诗文以及作为文化楷模的介绍和了解比较少。
02
汤、莎并提
可你真的了解汤显祖吗
Q
据有限的观察,似乎大家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更为熟悉,尤其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这两部剧作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汤显祖的戏剧则似乎还比不上莎剧的那种热度。不知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A
如果只是对比剧本,一般老百姓看汤显祖的剧本会比较辛苦,而莎士比亚的则比较容易懂,这其实牵涉到文化的普及,还有文字的变化问题。
中国文学研究在西方到了本世纪才比较蓬勃,但中国人研究英国文学在二十世纪已成主流,两者是有差距的。研究中国文学文化,重新估计汤显祖在世界文化的位置,现在算是一个起头。我时常讲,不同的区域,对人类文化重大题材的研究是不规律的,具有不同的时段性,所以我认为提倡“汤学”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本身蕴藏着中国文化很深厚的基因,除了文学之外,还有思想文化的东西,所以值得研究,方兴未艾,需要大家努力。
假如说“汤学”的研究比“莎学”还差得远,这需要认真分析。因为莎士比亚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成为研究的经典,只是有人觉得还不错,“莎学”真正开始变成一门学问,是在18世纪以后,而且还跟英国在19世纪称霸全球有关,跟英语变成一门世界语言有关。英国当时是“日不落国”,他们弘扬莎士比亚,别人也跟着看。所以,如果中国的学术界教育界都认为汤显祖了不起,那么老百姓肯定也会看。否则大家也不太知道。像教材中有关汤剧的文选都很少。
Q
除了教材,平时我们在影视上鲜少看到有关汤显祖的戏剧改编节目。
A
教育本身非常重要。发现什么是自身文化中的杰作,是跟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像提倡“汤学”,目前只是在戏剧文学研究圈子里流传。因此,要使年轻人在心里对汤显祖至少有个印象。我在美国生活过三十年,知道美国的社会教育对莎士比亚很重视。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美国的公共教育电视台有一些提供给儿童看的节目,就把莎士比亚剧本改编成适合儿童看的节目。虽然简化了原剧,叙述手法也不一样,但小孩子都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所以,汤显祖剧作的传播也需要一些儿童版、青少年版。
Q
您认为“汤学”假以时日会跟“莎学”一样传播甚广?
A
汤显祖的诗、文、赋都没人研究,连详细注解都没有,而莎士比亚作品几乎每一个字都有人在研究。最近刚全面增订的《汤显祖集全编》把能找到的作品都收录了,但都是原文,“汤学”可能还要发展一两百年,而“莎学”研究至今已有两三百年了,经过大家的努力,经过研究注释、改编推广,可以在世界为人所知。
对于戏剧而言,视觉、听觉很重要。过去研究汤显祖,多属于文献研究。现在则不同,影视科技之发达,整个演出本身的音乐舞蹈等综合艺术容易让人知道,所以大家对汤显祖的认识,会跟时代高科技、网络的普及相关联,这会使汤显祖的研究变得立体,而且可以全民化,呈几何倍数地扩大汤显祖的影响力。
03
超越时代的思想魅力
还需演出的改编呈现
Q
众所周知,汤显祖的《牡丹亭》,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历演不衰。为何他们的戏剧时至今日仍有如此大的魅力?又具有怎样的现代价值?
A
莎剧的演出历久不衰,与莎剧的题材多样及平民性有关,也跟演出的形式与对象有关。莎剧虽然也有片段歌舞场面,不过主体是念白,能够把戏剧的张力直接传递给观众。其魅力当然来自莎士比亚对具体人性的观察,对每个人物在现实世界的选择(或难以选择)做了深刻的描述,使观众得到震撼或启发,《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汤显祖的《牡丹亭》亦然,可以让我们认识汤显祖对于女性的重视,亦即作品体现了女性意识,对杜丽娘的追求赋予极高的意义。四百年前汤显祖刻画的杜丽娘,对个人幸福、婚姻爱情的追求,对自我的肯定与展现,到了四百年后,甚至以后,全世界的人依然都会有所共鸣,这就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换句话说,汤显祖剧本的思想,和莎剧一样,可以超越时代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回到了最基本的对人的关怀,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作为一个作家,汤显祖能表达人类对于希望的追求,他的想象能够带我们走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这是绝对能够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直到今天还让我们感动的缘由。再过四百年也一样,这是很了不起的地方。
Q
汤显祖的《牡丹亭》共55折,《紫钗记》共53折,《南柯记》共44折,《邯郸记》也有30折。如果要将全本看完,几乎不止一天一夜了。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共五幕戏大概几个小时就能看完。所以,对汤剧的改编是否难度更大?
A
中国戏曲的表达方式是歌舞并重,音乐性、舞蹈性很强,跟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话剧形式不太一样。戏曲改编不同于话剧改编,就各种地方戏剧而言,必须配合当地戏的声腔传统,说起来比较复杂。
可是,汤显祖戏剧里的文辞非常优美,而且是诗,所以不容易改编。现在的改编方式是删减,因为戏曲的人才不足,没能力改编成通俗易懂的版本。另外这些诗都是配有曲牌,是唱的,改编起来需要很多懂得传统音乐的人来做。现在的方式,相当于把过去演的剧本进行浓缩,还是用原来的曲牌来唱。唐涤生改编的粤剧版本可以作为大家的借鉴。我认为改编要多元,不能只是按照16世纪到18世纪的演法,但是要有章法。这是大家需要努力的。到目前为止,昆曲对汤剧的呈现是最为优美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的原汁原味的昆曲版本,应该是乾隆时代的。距今已有两百年左右了,但词和曲牌都保持不变。
好作品都需要人们不断投入关注。
04
汤公与莎翁无需抗衡
但“汤学”比“莎学”落后百年
Q
有人把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A
以目前状况来讲,莎士比亚剧本比较多,涉及的面也多,人物也多,这是莎士比亚的优势。但汤显祖不是一个专业的剧作家,换言之,莎士比亚是一个专业的剧作家,他在作品里展现生活在现实社会里各种各样的境遇,有其哲学看法。从这个角度讲,不同的文化展现出最好的东西,各有特色,很多人爱讲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这跟中国人在这一百年来丧失掉自己的文化自信,总觉得西方比我们强有关。其实,每个天才都不一样,莎翁自莎翁,汤公自汤公。
Q
今年恰逢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您认为两位东西方戏剧大师可以有怎样的“对话”?或者说,他们两位可以有怎样的“邂逅”?
A
今年是2016年,恰逢汤公与莎翁逝世400周年,他们能否在天上邂逅,我们不知道,就算在天上对话了,我们也听不到。倒是我们纪念400年前的古人,希望他们有所邂逅,有所对话,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脉络,甚至显露了我们的文化焦虑,是值得深思的。为什么中国人知道莎士比亚,比知道汤显祖要多?为什么读莎剧容易,读汤显祖剧本难?演出莎剧容易,演出汤剧困难?为什么我们亟亟要抬出汤公,来与莎翁抗衡?这些问题,或许是他们两位400年后的邂逅,迫使我们去面对、去对话,然后认识自己文化与艺术处境的最重大问题。
中国人对西洋文学的认识与推崇,是近百年来的文化大趋势,而莎士比亚作为西方文学戏剧最具前瞻性的典范,也成了全世界学习文学的典范。我们一般读的莎剧是白话文的翻译,不是莎剧原文,的确好懂;读汤显祖的诗文与《临川四梦》,读的是深奥典雅的古诗词,一般人是读不下去的。这里的重大问题是,不读莎剧原文,却天天宣扬莎翁文学之伟大;读不懂汤显祖的剧本与诗文,却只想找一个“东方莎士比亚”,岂非最大的反讽?
莎剧有许多优秀的白话文译本,中国人可以看得津津有味;汤剧一本白话译本也没有,倒是有外文译本。请问,这是文化发展的正常现象吗?是中国的文化人希望的前景吗?我觉得,“汤学”在目前只是个起步,或许还得发展个一两百年,才有资格和“莎学”进行平起平坐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