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临阵逃脱,慈禧太后不想杀他,为何没有成功保命

2021-04-20     勇哥读史

原标题:两江总督临阵逃脱,慈禧太后不想杀他,为何没有成功保命

1860年春天,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在率部攻破江南大营后,趁势东征,进入江浙地区,连克数城,兵锋直逼两江总督驻地常州。

时任两江总督叫何桂清。当时,常州尚有数万人马,兵强马壮,粮食充足。常州民众非常支持何桂清,众志成城。然而,何桂清被太平军所向披靡、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景象吓得心胆俱裂,不思抵抗,反而在总管粮台查文经的建议下,乔装改扮后带着一队亲兵从东门逃出常州。

更加恶劣的是,何桂清在逃出常州时,遇到常州士绅跪阻。何桂清下令随从开枪,打死了19人。

何桂清临阵逃脱,在朝野引发了一场震荡。咸丰皇帝震怒,下令将他革职逮问,以曾国藩继任两江总督。接下来,由于发生英法联军进犯京师事件,咸丰皇帝逃到承德热河避暑山庄,不久又病逝,无暇过问何桂清一案,让何桂清在上海苟且偷生了两年。

1862年,同治皇帝坐稳了皇位后,何桂清一案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很快,江苏巡抚李鸿章派人从上海抓获何桂清,押送至京城,下于刑部大狱。

刑部对何桂清进行了初审。按照《大清律例》,封疆大吏失守城池应该处以斩监候,秋后处斩。由于在处决之前需要经过御笔“勾决”,就留下了操作空间。一个叫余光倬的刑部直隶司郎中,恰好是常州人,对何桂清恨之入骨,以何桂清“击杀执香跪留父老十九人,忍心害理,罪当加重”为由,判定“斩立决”,断了他逃生的念想。

案子送到同治皇帝面前。那时候,同治皇帝年幼,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掌握大权。慈安太后性格温和,处理朝政多数由慈禧太后负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慈禧太后的态度决定了何桂清的生死。

慈禧太后掌权之初,信奉君臣“同治”,不忍心轻杀大臣,因此以同治皇帝的命令,发了一道上谕,命大学士、六部、九卿、詹事、科道会议进行会审。与此同时,慈禧太后发了一道懿旨:“何桂清曾任一品大员,用刑宜慎,如有疑义,不妨各陈所见。”慈禧太后要大家畅所欲言,言外之意,是打算放何桂清一马。

何桂清是1835年的进士,做过19年京官,又做过6年封疆大吏,在朝廷里面拥有一批好友、部属,自然会趁此机会为他说话。包括体仁阁大学士祁寯藻、工部尚书万青藜、御史高延祜、顺天府尹石赞清、内阁侍读学士王拯等人,都联名上奏,希望免除何桂清的死罪。户部侍郎董恂、左副都御史志和等12名大臣态度不明,但也倾向于保全何桂清不死。

在为何桂清说话的大臣里,祁寯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4朝而屹立不倒,是朝廷里的常青树,德高望重,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太子太保。同治皇帝继位后,祁寯藻奉命在弘德殿教授年幼的同治皇帝读书,且为领班老师。

祁寯藻为何桂清辩护时,引用了一条很得力的证据,出自嘉庆皇帝的谕旨:“引律断狱,不得于律外又称‘不足蔽辜’及‘从重’等字样。”这就意味着,刑部给何桂清拟定的加重罪名,是不符合祖制的。

眼看保全何桂清一派占了上风,扳倒何桂清一派不甘示弱。军机章京张德容上疏朝廷,与祁寯藻的观点针锋相对,认为嘉庆皇帝的谕旨里虽然规定断罪不得有“从重”字样,但这是指寻常罪行,不适合罪情特别重大者。况且道光年间浙江提督余步云失守镇海而逃,咸丰年间湖北巡抚青麟失守武昌而逃,都被朝廷处决,祁寯藻不站出来说话,为何偏偏要拼命保护何桂清?

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慈禧太后无所适从。就在这时候,太常寺正卿李棠阶上了一道密奏,称:“刑赏大政,不可为谬悠之议所挠,今欲平贼,而先庇逃帅,何以作中兴将士之气?”李棠阶跳出了《大清律例》的条文之争,直接拿军务大局说话,堪称一针见血。

慈禧太后不懂《大清律例》,但对这一番道理还是很明白的,此前宽容何桂清的想法产生了动摇。

最终,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商议后,决定尊重大部分大臣的意见,将何桂清于当年秋后处决。谕旨中说道:“已革两江总督何桂清一犯,因廷臣会议,互有异同,酌中定议,将该犯比照带兵大员失陷城寨本律,予以新监候,秋后处决,已属法外之仁。”

1862年秋天,何桂清被问斩于京城菜市口刑场,年仅46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X6I73gB9EJ7ZLmJsJ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