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虽然看似是顺其自然的和平心态,但其实这是一种相当消极人生态度,可在古时,在几千年封建观念影响下,女子被“三纲五常”牢牢的禁锢住,库淑兰的前半生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而她在饱经风霜后,终于大放异彩。
库淑兰,1920年出生在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虽然清朝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并没有彻底根除,从4岁那年,她就开始缠着小脚,母亲告诉她,只有缠足才能嫁一个好人家,库淑兰虽然怕疼,但看着妈妈和亲戚都是小脚,她也就屈服了。
6岁那年,她跟母亲学习剪纸,旬邑县本就是“剪纸之乡”,家家户户都靠着这一门手艺吃饭,库淑兰的母亲手艺好,卖出的剪纸多,一家人在当年算是中产阶级,女孩读书在当时也不算少见,11岁那年,库淑兰也开始读书了。
她穿着蓝士林布学生短袍,又背着绣花书包每天开开心心的上学读书,她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学校不远处的城隍庙,那里有许多精雕细刻的佛龛、绣片,壁画上又讲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但是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5岁那年,夫家上门催婚,自那之后,库淑兰就没有在读书了,她回家跟母亲学做女红,置办嫁妆,17岁她就嫁给了隔壁村的丈夫,丈夫五大无粗,不识字,是个传统的农民,对母亲言听计从。
都说婆媳关系最为复杂,处理的好情同母女,处理了不好就是仇家,库淑兰属于后者,她的丈夫是家中的长子,婆婆自然要拿长媳妇做榜样,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婆婆的刁难,丈夫拳打脚踢。
可那个年代,人们没有离婚的观念,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库淑兰也只能咬咬牙过日子,她的一生充满了绝望和艰辛,年轻时,她在10年的时间生育了13个孩子,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家庭环境也差,13个孩子养大的只有两男一女。
家暴和丧子之痛并没有将她彻底击垮,她在剪纸当中寻找生活中最后一丝乐趣,她的剪纸中寄托了场她的希望,寄托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几十年如一日,剪纸摆满了房间,丈夫和婆婆有时候将剪纸拿出去换钱。
上世纪80年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旬邑县文化馆无疑中发现了这些地摊剪纸,剪纸很抽象,更像是一副抽象画,有点毕加索的味道,工作人员来到库淑兰家中,将她青岛场县城剪纸班进行创作。
工作人员发现,库淑兰剪纸从来都不需要打草稿,拿起一把剪刀,一张纸,她就凭着想象进行创作,每一次,她的剪纸就好像活过来以来,在剪刀下,剪纸“自己”裁剪出完美的样子,1986年,邑县民间剪纸展览在西安美术画廊进行展出。
她的剪纸大受欢迎,剪纸本就是传统文化,而库淑兰在剪纸上又寄托了自己的情感,随着西安展,她也受北京美术馆的邀请进行展览,库淑兰的剪纸开始面向全中国,不仅如此,更是走出了国门,成为了中国文化有一张活名片。
1996年,库淑兰的剪纸更是惊艳了联合国平,科教文组织正式授予库淑兰“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只可惜,2004年,她因病去世,人生就是如此,哪有什么一帆风顺,我们只能乘风破浪,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对库淑兰来讲,剪纸就是她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