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干铁路 亲爱的热爱的都占全了

2019-07-26   南昌铁路

10岁时考入重点中学少年班

16岁时成为当年北京交通大学新生状元

毕业后,婉拒多家知名大企业

来到南昌局集团公司南昌通信段

当上了一名通信工

并由此成为“铁四代”

这绝非电视剧中的情节

而是王逸哲真实的人生写照

王逸哲是北京交通大学2014届新生状元

一个小时的地铁赶去上班

天黑透了才能回到家中

遇有故障抢修

三天两头回不了家

收入也没法和大学同学相提并论

不少人对王逸哲的人生抉择颇为费解

王逸哲在检查设备

他们哪里知道

浓浓的家国情铁路缘

早已深深地烙刻在他的骨子里

说到王逸哲一家与铁路的渊源

就要追溯到他的曾祖父王文学那一辈了

王逸哲的曾祖父王文学(右三)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王逸哲的曾祖父王文学冒着日机的狂轰滥炸,守护着浙赣铁路这条抗战大动脉的安危。

作为十九路军中的一员,王文学参加了震惊中外的“1.28”淞沪抗战,并光荣负伤。伤愈后因腿脚不便,不能再上阵杀敌,王文学只好惜别了那支威名赫赫的抗日队伍。此时,恰逢浙赣铁路铺轨到了玉山,铁路急需各方面人才,王文学便改行当了路警,并娶了为自己做手术的外科主任的女儿,把家安在了玉山。

浙赣铁路是长江以南一条东西走向的交通大动脉。1937年全线通车时,正值全面抗战爆发。浙赣铁路便承担了运送军队、物资上淞沪前线以及将江浙企业、民众内迁的重任。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关内唯一较为完整的铁路就是浙赣铁路。从海外运来的民生及军用物资,由金华上岸后,通过浙赣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大后方,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王文学和千千万万铁路员工一样,冒着日机的狂轰滥炸,不离不弃地守护着这条抗战大动脉的安危。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回到人民手中。他作为人民铁路的一员,继续围绕着浙赣线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

晚年的王文学(右)

跟随新中国的脚步,王逸哲的爷爷王有根脱离了劳苦的旧社会,见证了铁路和国家的蓬勃大发展。

在王文学的影响下,王逸哲的爷爷王有根于1958年进入铁路工作。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于1961年成为了上饶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从此,他穿着“油包衣”、拎着当年铁路职工标志性的“腰子饭盒”、驾驶着蒸汽机车往返于浙赣铁路的金华至鹰潭区间,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奔忙。在王有根的火车司机经历中,他从一开始驾驶“万国牌”旧杂式机车,到开上国产“跃进”型机车;“脚”下的钢轨从20公斤∕米的轻轨,逐渐进化成43公斤∕米、50公斤∕米的重轨;经过的线路长大坡道逐渐减少、曲线半径越来越大;机车牵引吨位和列车实际运营速度,犹如新中国的国运一般蒸蒸日上。王有根胸中那种当家作主人、见证祖国喜人进步的自豪之情,是外人难以体会的。哪怕是年岁大了,不得不从司机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王有根仍然扎根在铁路,继续在后勤部门忙碌。

王逸哲的爷爷王有根(前排左二)

如果说王文学、王有根是新旧社会两重天的经历者、见证者,王逸哲的父亲王志宏则赶上了中国铁路大发展的黄金期。

毕业于南方冶金学院的王志宏于1989年入路后,先是子承父业,在上饶机务段设备车间作维修工,后因业绩突出,被铁路科研所挖走,如今已是一位拥有5项国家专利的高级工程师,并被评为“2017年度南昌铁路局拔尖人才”。他的知识和才华,在2006年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按当年的铁路规划,改造后的浙赣铁路不仅是沪昆铁路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国铁路网“八纵八横”主骨架及“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的重要一环。其工期之紧、线路质量要求之高可见一斑。在那场史诗级的大会战中,王志宏急现场之所急,独立设计了便捷安全又可靠的“铁路桥梁起轨拨道装置”、“快速轨距调整机具”和“单螺栓转动式袖珍型轨距调整器”,取代了传统施工机具,填补了铁路桥梁专用轨距调整机具的空白,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王逸哲的父亲王志宏是科研攻关的能手

已有80“高龄”的浙赣铁路重新焕发了青春,继续为国民经济建设贡献着力量。在它身旁,跨时代的沪昆高铁又以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建成通车。在那凝聚了无数国人智慧的高铁养护技术里,也有王志宏的一份贡献。沪昆高铁通车之初,更换一块长轨与长轨间的胶接绝缘板,十几个人得干上两个钟头。王志宏听闻此事后,多次跟班作业调研,研发出构思精巧的“胶接绝缘夹板拆卸机具”。同样拆一块板子,四个人花二十分钟就能做完,效率提高了十倍。

王志宏在现场攻关教学

从小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耳熏目染

王逸哲自然也就有了浓浓的铁路情结

从小就一直是学霸的他

在敬佩父亲聪明才智的同时

也立下了“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雄心壮志

深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理的他

选择扎根基层、当新时代铁路人

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