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锋:社交电商的基石都是同一批微商

2019-08-14     中国社交电商网



社交电商的基石 都是同一批微商

没有人能否认,“社交电商”这一概念正在火出天际。

现在,微商也从以往的代理不知名小品牌,走到了如今为大平台贡献能量。到了社群团购,本质上也是依赖分销的模式。贯穿始终的是企业不变的的核心经营逻辑——利润最大化。从过去的传统分销商到如今的微商分销,从实体门店到线上个体,是效率和辐射面积的变化,信息传递速度更快,代理转化速度更快,下单的决策时间更短,而基于关系的无限传导效应,最终辐射到的人群也要更为广泛。这是流量时代的红利,但流量永远只是管道,人才是关键的节点。

社交电商≠社群经济

社群经济在于差异化和局部价值认同,社交电商在于大众化和普遍利益诱导,他们的本质都在于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高度趋同。社交电商关键并不在“社交”,而在“电商”,更多依赖于消费返利和分享返利的模式,然后进行品牌概念的灌输,且强调的还是如何带团队和发展下线,最终要的是规模性和普遍性。唯一的变化在于,互联网让一切关系上了线,永恒不变的在于,自利是驱动社会关系的核心。

社交电商让微商飞速壮大?销售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合一,是当下社交电商最大的特点所在,二者的角色冲突,被会员制的分级机制完美化解,制造等级,设置层层加码的利益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驱动团队扩张,即使流量边界拓展,有了足够大的流量池会员转化自然不是问题。

中国特色商业的会员制和美国有着迥然不同,后者是基于社群经济的理念,有着清晰的用户画像,企业通过品牌调性的打造和不断优化的服务来实现业务拓展,但基本不会超出这个圈层;但前者并不太在意用户圈层,在于无差别的转化。伴随无差别转化的,除了极致扩张效应,还有市场失衡的问题。从企业到微商代理的所有环节都想赚钱,而必须有人得为此买单,随着分销代理转化的人数越多,剩余的纯粹消费者就越少,买卖之间的平衡会被打破。最后结果是大量微商代理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为企业贡献消费额。

社交电商的理想模型在于,所有用户都是销售,并不断将身边的人无差别转化为销售,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现实情况是,微商依然在急剧膨胀,他们多数都相信自己是那个薅羊毛而不是被薅的人。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企业对于商业模式的设计诱导,一个是社会心理学的作用。

门槛的无线降低、风险的无限压缩和前景的无限放大,这是做分销代理配套设施空前齐全的时代,这是属于微商的时代。

如果说商业模式的精巧为微商代理的转化提供了理性基础,那么社会心理学则突破了人们最后的一道感性防线,其中以达克效应和乐观者偏差最为典型。

文章来源:营讯传媒,特此鸣谢!

转载声明:请遵守CC协议,转载不注明来源上黑名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17Wj2wBvvf6VcSZRC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