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

《资本论》在什么意义上构成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思想资源?这是推进马克思政治哲学当代研究亟须深入反思和回答的重大问题。反思和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澄清《资本论》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关系。《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既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也是推进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逻辑前提,更是彰显马克思政治哲学时代内涵的逻辑载体。基于《资本论》阐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是偶然的权宜之计,而是内在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本质的必然逻辑。

《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始于对黑格尔法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国家理论的批判性研究,并经由这一研究得出了一个基本政治哲学判断: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基于这一具有开端意义的政治哲学判断,马克思开创了一条独特的政治哲学研究进路:由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所以政治哲学不是在逻辑经济形式内在矛盾的剖析,揭露了现代性政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 “现实形态”面前的伪善本质,并由此强调以变革生产关系推动人类交往关系的变革。在这个意义上,以《资本论》的思想资源为逻辑前提推进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既能够真实契合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在资本批判中完成政治批判的逻辑进路,也能够充分彰显马克思政治哲学内蕴的理论张力。

《资本论》是彰显马克思政治哲学时代内涵的逻辑载体

《资本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性是《资本论》最为鲜亮的理论底色。《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目的不是创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是解答时代问题。这个时代问题就是“个人正在受抽象统治”。如果说黑格尔的《逻辑学》以思想内涵逻辑的自我运动表征这一问题,那么《资本论》作为大写的《逻辑学》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不仅以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法再现了这一问题,而且以人类解放的内涵逻辑解答了这一问题。

对马克思而言,“个人受抽象统治”就是受资本统治。因此,资本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解答“个人受抽象统治”这一时代问题构成《资本论》的政治哲学主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买和卖在流通领域或商品的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确实是资产阶级政治观念如自由、平等、所有权等观念的“伊甸园”。但是,正如商品的使用是在商品交换之后进行一样,劳动力的使用也是在劳动力的买和卖之后进行的,而在那里,自由、平等和所有权的幻象被现实的奴役关系所击破。可见,《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对资本占统治时代的经济问题的解答,更是对资本占统治时代的政治问题的解答。只要我们仍然生活在个人受资本统治的时代,真实彰显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时代内涵就必须要回到《资本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高广旭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暨道德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