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晓晟 通信信息报)
10亿“赌约”之后,董明珠和雷军“二次打赌”又成为网络热搜话题。
在8月28日举行的中国质量协会40周年纪念大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跟雷军的10亿赌约已经结束了,10个亿她不要了,想再跟雷军赌5年。而雷军对此回应称:“我觉得可以试一下”。
在上一个“5年之赌”中,董明珠险胜,而下一个“5年之赌”,格力能否笑到最后?
1、首个“5年之赌”格力险胜
董明珠和雷军的“5年之赌”还要追溯到2013年。
当时,董明珠和雷军以5年后营业额谁高而打赌10个亿,雷军说的是如果小米赢,董明珠输雷军一元钱。但是董明珠却更为“大气”,她将筹码提高了10亿。
在这5年里,这个赌局似乎成了雷军和董明珠的重要“纽带”,每逢双方公司发布财报,总要把“成绩单”比一比,看看差距多少,仿佛家长每年都要让两个孩子靠墙划道比身高一样。
今年4月28日,格力电器宣布其2018年总营收为2000亿元(人民币,下同)。在此之前的3月,小米公布其2018年的总营收为1749亿元。格力以251亿元的优势险胜“5年之赌”。
为什么要说险胜呢?
这个赌局双方只是同时“起跑”,但是“起跑线”并不一致。要知道2013年时,小米才成立刚刚3年,全年营收不足300亿元,而当时的格力电器,已经“22岁”了,营收已经达到1200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要比格力“跑”得快很多,如果“终点线”再往后挪挪,格力有大概率要输。
2、“相互厮杀”进入白热化
5年前,格力的“杀手锏”是空调,小米的“杀手锏”是手机,5年后,两家的“杀手锏”变化不大,但是“辅助武器”却大大升级了。
如今,格力开始做小家电、手机,甚至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小米的“触角”更是伸向四面八方,家里能用到的电器几乎都有染指,包括空调。
双方“相互厮杀”进入白热化,甚至都进入了对方擅长的领域。
具体来看,5年间董明珠有许多多元化扩张计划,比如做小家电,做手机。董明珠还曾计划让格力电器买入银隆新能源汽车,收购不成之后就自己入主,还主导格力电器做汽车配件业务。
但目前来看,这些多元化扩展举措成效不佳,特别是格力手机,可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雷声大雨点小。
2015年,格力手机第一代正式亮相。4年时间过去,格力手机也出到了第3代。2017年,格力一款名为“色界”的第3代手机产品出现,但格力并没有对此进行大力宣传,就在官网悄悄上线。此前有数据显示,该款手机销量只有几千台。
不管董明珠承认不承认,格力手机业务这项投资几乎宣告失败。但她一点也不气馁,表示只要有销量那就是成功。有传言称,格力还将推出全面屏的第4代手机。
整体而言,格力的老本行空调业务还是“强者恒强”,其他业务真是帮不上大忙。
从业务多元化来看,小米做得比格力好很多。
以彩电和空调为例。小米2019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小米电视业务在国内以及海外市场,均保持强劲领先地位。2019上半年全球出货量540万台,同比增长64.9%。财报援引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小米电视出货量稳居中国第一,全球前五。
小米旗下首款空调发布于2018年7月24日,数据显示,米家互联网空调在第一个冷年(2018年8月到2019年7月)销量突破100万台,线上销量稳坐行业第六。
3、未来5年或成“生态之争”
不管怎么样,格力、小米都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中国企业的“翘楚”,从目前发展来看,如果第二个“5年之赌”真的延续,那么双方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生态之争”。
国内空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格力,在近期不断投资新能源汽车,坚持制造智能手机,可见其对于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有自己的理解。
目前,格力已经推出了包括手机、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等在内的一系列智能产品,不仅单个产品具备智能功能,通过格力自主研发的“格力+”智能App,还能对格力旗下智能产品进行远程智控,数据记录,形成用户专属的家居“智能生态圈”。
“格力做手机,是要做智能家居生态闭环,”董明珠曾如此表示,用户通过手机操作,可以远程控制家中的空调、冰箱、电饭煲等。
反观小米,其智能家居生态圈分为大两块,一块是智慧家庭生态圈(以小米路由器为核心),另一块是移动硬件生态圈(以小米手机为核心)。
小米以投资+管理的方式网罗了一批智能硬件创业公司,他们为小米生产手环、耳机、充电宝、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等爆款产品,公司名称里大都带“米”字。
目前,小米生态链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00家。这些公司在2016年全部收入就达到150亿元。无论是爆款制造能力还是收入水平,小米生态链都是互联网智能硬件的成功典型。
就当下而言,无论是相关产品,还是已经构建成的体系,小米都走在了格力的前面,格力则主要受制于关键节点——手机。
不过,现在只是第二个“5年之赌”的起点,5年后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END
向“通信信息报”投稿,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图文来源:“通信信息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