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耕耘方格,探讨写作碎碎念。集中侃一个例子。
例文白天就上传培训群了。大家先谈谈你们的观点、看法呗。
一、关于文稿准确定位
初入门者,接受文字写作任务,往往容易紧张和蒙圈,这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蔓延为常态。俗话说,情况明决心大。情况明是前提。码稿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得对要写的稿子进行准确定位。尤有如我们厂矿钳工修毛刺,得用夹具把工件六个方位都固定住,然后才能拿锉刀可劲锉一样。
下笔开码前,养成先对文稿准确定位习惯,对于文章谋篇布局以及减少材料的反复修改,十分重要。对文稿进行准确定位,包括哪些内容呢?
起码来说,下面四个基本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1.作者是谁。就是以谁的名义署名,这点一般都会比较明确。不容易忽视。比如,例文署名就是以县工信办的名义。
2.读者是谁。文章写出来主要给谁看的,这个很关键的了,特别是对我们公文写作而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文章要面对的哪座山必须得有数,否则笔头就不晓得朝哪拐。
3.做啥子用。就是说,我们写稿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个不能含糊其辞。这个问题关系到文稿的布局谋篇和内容取舍,以及关键性问题的描述,相当要紧。比如,例文,让市里来的调研组了解县里工业发展现状。
4.特定要求。任何一篇稿子都有其特殊性,这个跟写作背景和领导意图攸关。如果不是常规的套路性文稿,我们得想办法了解到。不论是法定公文,还是公务性文章,比如领导讲话稿、调研报告等等,都有这方面问题。
例文这份调研报告,那位同学给我之初,由于线下事多,我没有深究,看了报告的冒头,想当然地认为是给县委县政府的常规应景式调研报告,也就按照这个判定三下五除二地给做了些调整修改,但后来那位同学告诉我具体背景,声称是县里刚成立工信办,市工信局领导要来调研,稿子是准备给调研组的。由是观之,这份调研报告的作用和主要读者都发生了逆转,那么文稿的写作要求应该做相应的转变。
按照这位同学给出的具体使用背景,这份报告由于定位问题偏移,存在以下几只大虫子:
第一只,导语与主旨想脱节。大家看看导语部分,说是“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对策和建议”呢,显然牛头不对那啥。
第二只,文稿的格局过于狭隘。机构是新成立的,但工业经济发展的车轱辘一直在转,作为县工信办向市工信局的汇报资料,稿子里头,县委县政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心和决策没能很好体现,县工业主管部门及其相关单位这几年发展工业所做的努力不见影子,该县工业经济体制机制变革全无踪影,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和拉动作用没有涉及,工业经济发展的大数据,诸如经济效益、产业结构数据残缺不全,整体状况勾勒不明晰。我们说,虽然县里工信办才成立,或许许多人包括领导才到位,但工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才开始,县委县政府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也不是才刚重视,对过去的工作怎么看,改革后怎么干,应当和必须保持应有的连续性。特别是面对上级部门时,不能因为以前不是我们干我们管的就有意无意地忽视或忽略了以前的工作成效。此为职场大忌。
第三只,必备的要素残缺。调研报告必须有四个必备要素:主题、调研、分析(提炼)、结论。我们在落笔之前,对这四大要素,要做到基本心里有数。就是说,我们草拟调研报告,主题要明确,不能摸石子过河。调研活动要实在,这里指的调研活动,未必非得我们参与全程调研,但归集到我们手上的素材必须是来自基层的第一手材料。调研要有结论,或倾向性意见或判断,这是我们码报告时的主心骨,没有核心论点,调研报告就缺乏应有的生命力。而分析提炼,则伴随调研的全过程,直到报告定稿。例文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工业发展现状的总体判断没有定性、不见定论,干巴巴的。
第四只,文稿体裁选择失当。上级对口部门来调研,如果在汇报材料之外要提供些基本素材,完全可以不用调研报告的方式,直接就用“XX县工业发展概况”,简明扼要,而且不受文种限制,用调研报告,就得有调研活动介绍和语气等方面局限,徒增笔墨。
基于第四只虫子的存在,我们按照接着两种情形进行讨论。
二、关于以调研报告形式呈现的修改完善
把例文整理成供市工信局领导来调研时的书面介绍材料,有哪些地方需要做大的改动呢?
一是调研由头得重新理顺。许多同学认为,调研报告不就是黏贴复制吗?其实不然。草拟调研报告,很多时候总是与调研活动紧密相关的。先有调研活动,后才有报告写作;有工作上的目的或任务,才有调查研究的使命。这些概念一定要建立。我们相信,提供例文这位同学的单位其实并没有开展见人见物的实质性调研,但整成文字,必须得添些油加些醋,在冒段进行些必要的加工,特别是得把由头给换掉。个人觉得,可以从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角度切入,比较自然些。
二是现状部分须重新组装和补充。例文关于发展现状这块,不论是内容还是文章结构,貌似过于简单,且繁简不当。常规来说,基本情况,应该以近年来县里为推动工业发展采取的措施和主要成效为主,这个是核心、是关键,稿子这个内容缺失,宜补上。
三是第三大块标题得调整。第三大点的标题显然是不妥的,不应当局限于今年,今年都时已过半,如局限于今年工作计划,则调研和建议的意义不大了哈。可以改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措施。
四是第三大块冒段切角过于突兀。第三大点写对策,总说部分,关于对策措施的提出和升华,应该从县域工业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破题,而不是简单的直陈。简单的直叙,其合理性、科学性、必要性均无铺垫,给人以对策措施不是基于现状考量和补齐短板的需要而设计,如此,自身调研成果各个部分的内在逻辑性没有。当然,稿子如果只是纯碎交差了事,那另说。
五是今后部分四项具体对策提炼太简单粗暴。从句式语义和文种对应呼应的角度,标题采取以什么什么抓什么什么句式,纯碎体现的是领导工作方法,反应的只是工作抓手而已。而调研报告的对策措施,是多维和多视角的,这种语句涵盖不了所有内容。这种句式不适用于调研报告。再者说,调研报告的对策是与第二大点的存在问题有密切的逻辑关联的。对策建议从领导方法角度切入,是想说之前抓工业的法子出错了、法子不对?显然本意不是和不能这样。
六是对策建议有重大缺项。例文四条建议,真正涉及到工业经济主体,激活他们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动能的内容,都没有涉及到,这种缺失没有与时俱进,也不符合线下发展实际。如何创新添活力,增强发展动能,可以和应当列一条,内容包括机制体制改革,开放,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等。
好了,我把在例文的修改及调整意见上传到群组,供参考。
三、关于以发展概况形式呈现的修改完善
以发展概况形式出文,结构与文字表述上可以更加简洁和省里。我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了,再行调整了下。大伙瞅瞅是不是更省事。
大家认真瞅瞅,发展概况,在走笔上更加直白简洁,调研报告中建议性语气语句都删除了,可有可无的切入性语句都可以不要。
具体运用那种方式,我还是倾向于用后一种。这样有个好处,可以在语言和语句上避免与调研组来时的汇报材料重复或相左。
有两处重要的修改,涉及到概念性、政策性东西,这里再叨几句:
其一,投资比率不是资产负债率高的直接诱因。例文存在问题部分有句话“资产大部分都压在固定资产上”被我删掉了。因为这个不是问题,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需求依行业和产品而定,作为投资方,流动资本和固定资产的比率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标准,而且二者比例的高低也不是资产负债率高的直接诱因,也不是资金链断裂的直接原因。办实业,不是街头卖麦芽糖,只要身上多留几块钱就不会存在找不起零钱的问题。
其二,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话有些言过其实。我百度了,也搜狗了,并没有出处。在我的知识层面了,只有听说过邓小平总设计师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舍此无他耳。
今天就讲到这里,讲得不对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春秋 来源:老秘网公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