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两人候选“黄冈最美退役军人”,事迹感人!

2019-07-22   秀美浠水

近日,“寻找黄冈最美退役军人”网络投票活动启动,投票截止时间7月31号。全市推选了30名候选对象参加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其中,我县原清泉镇象鼻咀村支部书记闫中元和巴河镇王志强入围候选人。

据了解,投票结束后,评审委员会汇总网络投票情况及专家评审分数,按照网络投票占40%、专家评审占60%的规则进行排名,对排名前20的候选人进行最终审核。

活动时间:7月17日至7月31日,投票时间持续15天。

投票方式:每个独立IP,每天可投5票(为同一候选人连续投5票视为有效)。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投票页面为闫中元、王志强投票。

一朝从军报国 一生坚守本

退役军人闫中元事迹

闫中元1930年7月出生,1949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西南、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中出生入死,荣立三等功1次,荣获“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1枚,被部队评为“工作模范”。1957年12月,闫中元转业回乡,到清泉镇象鼻咀村工作至1999年退休。

1949年10月,闫中元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八军某团,后随十八军进驻西藏。据闫中元回忆,1949年12月,他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广西和解放云南的多次战斗。“国民党军负隅顽抗,战火很密集,很多亲密的战友都牺牲了。”一点一点地找回从前的记忆,一幕幕不畏生死、英勇杀敌的场景在脑海里若隐若现,89岁高龄的闫中元眼中饱含泪水……

1950年,闫中元主动申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行列,跨过鸭绿江抗击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闫中元主要负责后勤保障任务,干的是挑水砍柴做饭的活儿。“美军的很多架轰炸机不停地轰炸,炸弹就跟下冰雹一样,很多战友没来得及隐蔽,都被炸死了。”闫中元说,在战场担负炊事任务,时时刻刻都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很多时候因为敌机疯狂轰炸,饭都没法做,就是做好了也很难送到前线,战友们就用随身携带的一把炒面就一把雪充饥。这也是很多入朝作战老兵们的苦难记忆。

1952年3月,闫中元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到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洛阳舰服役,担任军械员。从解放军步兵到人民海军,从目不识丁到操作复杂的机舱仪器,闫中元刻苦训练,勇当先锋,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水兵。1953年2月20日,毛泽东主席登上洛阳舰,与全体官兵亲切合影。闫中元牢记毛主席教诲,立足岗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增强军事本领,由于表现优异,同年4月,闫中元提干,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共和国军官;1954年1月,闫中元担任洛阳舰枪炮长。

1957年12月,闫中元脱下自己心爱的军装,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回到老家象鼻咀村。五十年代的象鼻咀村百废待兴,老百姓孩子生得多,过的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屋漏偏逢连阴雨,时任象鼻咀村的书记患病在身,力不从心。当时的党组织找闫中元谈话,要求他担任村里的副书记,主持村里的主要工作。

经过战争洗礼的闫中元,觉得没有比战争更残酷的任务,于是他二话没话,听从组织安排,安顿好妻儿后,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组织上交给的重担。象鼻咀村山多地薄水乏,以往总是望天收。闫中元不等不靠,依靠广大群众,积极开展“远学大寨、近学十月”活动,因地制宜大兴农田水利建设。那段日子,闫中元带领群众靠肩挑背驮,在全村兴修小型水库、塘堰、水渠等灌溉设施,还带头参加了余堰、滴水岩、油铺咀、锁口潭等12个大型水库建设,造福了一方百姓。

1976年的一天,闫中元带领村民冒酷暑赶修象鼻咀水库。当时,工地温度40多度,为了赶工期,闫中元和群众一道从早忙到晚。傍晚七点多,闫中元和另外三名群众乘着天还亮,用粗绳绑好石头,准备抬运到驳岸处。谁料,还未起抬,闫中元一下子瘫倒在地。情况不妙,乡亲们急忙用板车一路奔跑把闫中元拉到县人民医院抢救。护送途中,闫中元因体力超负荷透支,沿路吐血不止。颠簸不停的板车被鲜血染红了,乡亲们的眼眶湿润了。其实,百姓心里都明白,闫副书记这是在用鲜血乃至生命为群众过上好日子而殚精竭虑!伴随水库的竣工,昔日洪水泛滥的灾害问题解决了,也解决了下游8个村的稳定水源。

1986年,闫中元被推选为象鼻咀村书记,从此成为全村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前进的道路上多多少少有些阻力。上任伊始,闫中元排除群众徘徊不前、观望不动的偏见,带头施行田地改革。按照上级要求,闫中元开展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工作。闫中元和党支部一班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科学制定分田方案,把耕牛、农机具和田地统起来合理分配,做到了家家满意、户户顺心。

在全国上下开展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闫中元放远眼光,他觉得集体经济是农村工作的基石,也是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关键。闫中元坚持集体经营村里的水库和山林,这为象鼻咀村经济迎来了春天。多年来,象鼻咀村一直是红旗党支部、集体经济先进村,闫中元先后10多次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模范村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

一门忠勇,代代相传。“爷爷是我们心中的战斗英雄!”提起闫中元,他的孙子闫存、闫雨丰骄傲不已。现今,闫存在陕西汉中空军服役,闫雨丰在武警上海总队服役。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爷爷一直都是他们的榜样,“过去是军人,现在是军人,永远都是军人!”在闫中元的榜样力量下,祖孙三代皆军人,忠诚融入血脉、刻入骨髓,彰显的是不变的中国军魂。

情洒桑榆写大爱 只为夕阳红满天

退役军人王志强事迹

为了老人居家养老,他白手起家创办养老服务公司,不仅为政府解决养老难题提供了“样本”,而且先后输送100多万保姆大军;他为千余位老人逐一建立健康档案,打造了一个老年人“家外之家”的幸福乐园,很多老人亲切地称他“干儿子”。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一句句“谢谢”……成就了他“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称号。他,就是原陆军54军某师退役军人、北京金助友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经理王志强。

1965年1月,王志强出生在浠水县巴河镇。秉承闻一多先生爱国爱家的精神风骨,王志强从小厚道实在、乐于助人。1982年10月,王志强背上行囊,步入军营。服役期间,从通信员、发电员、饲养员、炊事员到报道员,王志强总是奉行“哪里需要哪里干”。退役后,王志强怀揣20元钱来到了首都。

北漂半年时间,王志强尝尽了辛酸苦楚,正当绝望之际,他偶然与瘫痪在病床上的王大爷结缘。王大爷是一位从解放战场和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老英雄,得了结核脑膜炎,缺人照料。在大妈的再三请求下,王志强答应了“男保姆”这个差事。翻身、按摩、擦洗屁股……倾真情、用真心。3个多月不知不觉过去了,而王志强却连床都没沾过,一个圆板凳支撑他,困了就趴在病床边眯会眼。深夜还要“查铺”、盖被子,最后脚肿得连鞋都脱不下来。在医院精心治疗和王志强细心照料下,王大爷很快康复。

王大爷出院了,王志强却没有失业。 西城区月坛街道原有一家服务中心,有证有房无人干。接手后,王志强兴奋的每天3点多起来张贴广告、打扫卫生,8点多就守在电话旁等“业务”。

“一丁点的事没想到,就可能会出大事儿。”在军营培养的责任感,让王志强一头扎进了家庭养老行当,先后应聘到3个家庭服务社当男保姆,照料护理10多位瘫痪在床的男性老人。自己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后,王志强下功夫提高保姆的服务水准、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

组建志愿服务队、成立保姆合唱团和舞蹈队、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评选百名孝星……汶川地震组织保姆捐款、绣国旗、清明祭典先人……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实事,强化着保姆爱老、敬老、孝老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王志强把服务项目细化具体化,由单纯的住家保姆服务发展到众多钟点小时工上门跑腿代劳、买菜做饭、清洁卫生、聊天、日常护理、陪医送药、哄老人开心等项目。公司慢慢好起来了,成为北京市社区服务热线 96156特约单位、北京市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定点服务商、北京市为老服务示范先进单位。

聊起从“草根”到“老总”的成长故事,王志强坦言,是军人的本色让他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一直走到了现在。“做养老服务是个孝心活儿,没有军旅生涯历炼出来的血性担当和耐心细心,真的坚持不下来!”话由嘴出、言及心声。在王志强心里,照顾好孤寡老人才是公司宗旨。

有一次,南沙沟有位老人临终时,想见王志强一面。儿女们弄明白老人想法后,赶紧打电话。看到相处6年多的“忘年交”,一动不动躺在床上,王志强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了,上前摸着老人的手:“爷爷,志强来看你了。”老人用力握了一下王志强的手,断续地说“志强,好人、好人……”老人走得安享、无憾,含笑九泉。

有的老人过年过节把包好的饺子送到公司,有的把藏了几十年的好酒硬递到王志强手上,有的甚至要把一生的积蓄交给他扩大规模……“暖男管家”和“空巢密友”,是老人们给王志强起的雅号;“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中华孝星大道五十佳”“北京榜样”“全国孝星”是政府对王志强的褒奖。

自古,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在“以居家养老服务,推动社会和谐”的漫漫征途上,王志强和他的保姆大军必将一往无前、捷报频传……

来源:浠水县融媒体中心

黄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记者王路港 小浠综合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征文活动开始啦

筑巢引凤,助力乡村振兴

推荐这16部优秀纪录片,孩子在家也能长见识!

浠水河生态综合整治工程获农发行13亿元支持

浠水县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挂牌

直奔现场!这几个地方生活垃圾未清理

浠水又有三处违建被拆除

小浠喊你收礼物啦!

浠水县委书记黄强胤: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战

浠水招聘6名政府专职消防员,现已开始报名!

黄冈如何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

编审:黄习文 郭斯 编辑:春霖 韩菁 周珍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投票!

好看就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