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女生一看就是香港的?

2020-09-10   银河港事通

原标题:为什么香港女生一看就是香港的?

近几年“港女”变成了贬义词,香港媒体和男人要对香港女人指责时,就把这个污名化了的词拎出来用。

火药味这么大的词,这篇文章就不用了,免得先入为主,以下就简称“香港女生”。

为什么有些女生,一看就知道是香港人?因为她们的“磁场”不太一样!

表象:很玄的“港味”

香港女生,她们有个不太一样的磁场,打眼一瞧,就知道这是“港味”。

说实话,港味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是你很清楚——

这是“港味”

但这种不是

差别在哪里呢?

或许就是那种professional的感觉。

即使穿的不是职业装(居家休闲),或者脸还有婴儿肥,甚至满是温和的笑,还是会觉得她们专业,有知识、有内涵。

那是什么让她们表现出professional的感觉呢?

妆容精致却自然清淡。

大红唇非常少见,因为在职场,红唇会弱化专业印象。而一般大红唇也只有在专柜职员那里才会看到。

除了妆,头发也很重要。

据说,香港发型沙龙最受欢迎发型前两名,常年都是披肩中长直发和有层次感的干练短发。

日韩系那种蓬松少女感的大卷,基本不太可能在香港流行,尤其是职业女性。

所以这类造型看起来就不会让人立即觉得她是香港的

如果你去港岛中环转一圈,就会发现,路上遇到的所有疾步行走的女生基本都是发型利落+精致全妆+得体套装或简单单品叠穿,她们浑身上下散发着都市精英气息。

从这样一个人的口中,哪怕蹦出再多晦涩的法条和复杂的专业词汇,你也不会感觉违和。

当然,妆发、穿着都只是表面,关键还是气场。

内里:死扛到底的精神气儿

外界看香港,最突出的印象往往是快速的社会节奏、高度竞争的工作环境、逼仄的生存空间。

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香港女生,强势又独立,天塌下来也能咬牙撑住,有一股死扛到底的精神气儿。

但死杠到底的精神不是平白无故就有的,那是香港女性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平权抗争史之后,逐渐形成的。

我们现在看到不少发型干净利落、张口汇率闭口法条、仪态自然落落大方的香港精英女性,但即使在我们认为她们已经很潮很摩登的时候(八九十年代到世纪之交),她们也在经历从封建老套到现代观念的阵痛。

现在回看2000年左右播出经典港剧《陀枪师姐》,有些台词就非常具有传统特色:

“女人嫁了人就应该待在家里做好饭等老公回来”
“一个女人离了婚怎么能过得下去呢”
“男警可以做的事,女警不一定可以做”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性别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副教授蔡玉萍2013年接受中新社采访时就曾解释:“昔日香港传统社会基于性别定型,导致职场上出现职业性别区隔,认为某类工种只有男生或女生才能做到。”

过往女性在工地被视为不祥,若工程有任何阻碍,会认为是女性带来的厄运,以往香港行内也婉拒女性学徒。

事实上,香港首位女性爆破监督工程师畲小萍,是2012年才正式进入香港最深隧道工作的。

而首位获得远洋轮船长资格的香港女性陈嘉敏,要等到2013年。同年,香港的港龙航空共4名见习女机师毕业,打破了该公司的纪录。

获得以上突破,有时代的趋势,但更应感激香港女性的拼搏与抗争。

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香港女性在经济低迷时期创业自雇比率反增8%;但全职“家庭主夫”人数急升逾25%达1.22万人。同期统计显示,男性的月收入平均数为1.1万港元,女性为9000港元。

随着越来越多香港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白领、政府雇员等职位的女性就业率也在提高,据香港特区政府政府统计处数据,2001年女性劳动人口参与率是47.4%,2011年上升至49.1%,2017年达到50.8%,比男性还高出1.6%。

到2016年,在金融、保险和专业服务领域的女性从业者几乎跟男性平分秋色;

在职业的选择上,香港女性也开始向更多真正的精英领域持续扩张,律师、注册会计师等精英行业的女性人数上涨。

高就业率为她们创造更多机会,她们参与许多社会运动为自己争取平权,如争取同工同酬。

拼搏与抗争之路很长。

或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女生仍然会被人一眼就认出来——从精神、简洁、干练的妆发到整体气场。

她们的面容上或许没有温柔,但都有着一腔孤勇,既有渴望成功的决心,也有抛下一切的勇气。

这才是被很多人记忆深刻的“港味”。

(公众号同名:银河港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