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俄罗斯上映了一部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T34》,一举击败了《炼狱》、《第九连》、《布列斯特要塞》等经典俄国战争电影,成为俄罗斯票房第二的影片(23亿卢布),仅次于2017年的《绝杀慕尼黑》(30亿卢布)。
2020年12月11日,这部电影登陆我国院线,票房不高,目前仅为1500万元,与很多同级别的战争电影相比仍有不少的差距,但其讲述的故事却荡气回肠,让不少观众大呼过瘾,展现了苏联T34坦克以一敌多的神奇场面,也被誉为“抗德神片”!
这部影片几乎全程都是坦克战,以新兵尼古拉坦克学校毕业的成长为主线,辅之以战争中的战友情和爱情,坐在影院看3D效果尤其震颤,轰隆隆的坦克行进配合磅礴的配乐,让每一声炮响都振聋发聩,第一个桥段就完成了全歼对方坦克连的壮举。之所以能完成“猎杀敌方坦克“,原因有三点:
1、熟悉地形
苏联坦克埋伏在村庄中,对于地形相当熟悉,所以预先设计了一套方案,采用伏击战,利用草垛掩护,出其不意打掉对方三辆坦克。然后是正面对决,利用房屋的掩护作用牵制敌方,进而继续伏击。
2、经验老道
尼古拉团队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虽然有畏战情绪,但尼古拉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从他对坦克的熟悉程度来说,真正起到了统帅的作用,他完全不像一名新兵,更像是一个老油条,正是因为他每次出击时机精准,才能顺利击中数辆坦克。
3、态度不同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如果你需要一个奇迹,我就为你创造一个奇迹“,在1941年德国战争反扑阶段,尼古拉身负保家卫国的重任,一旦战线失守,苏联面临亡国的危险,将一个人的责任感上升到如此的高度,也难怪4名坦克兵以死相搏,德国是侵略国,苏联是防守国,这种生死存亡的位置决定了双方态度的不同。
不过就战争效果来说,T34击败了6辆坦克却真如奇迹,而且2名苏联步兵不仅全歼了德军一个步兵小队,甚至炸毁了一辆坦克,这种呈现方式非常像我国“手撕鬼子“的处理方式,效果满分但稍显理想,因此有俄罗斯影评人评价”过于浪漫化的理想表达“。
如果《猎杀T34》全程都是坦克战,势必会让很多非军迷感到乏味,所以导演很聪明,安排了如同《辛德勒的名单》般的战俘情节,尼古拉一心寻死,却被对手尼古拉斯以女翻译的性命为威胁同意作为诱饵训练德国坦克兵。
安娜的加入非常关键,没有她的出现,尼古拉根本无法获取地图,进而返回国内,也不会让两人的爱情在炮火的轰鸣声中如此的弥足珍贵,感情线的铺垫起到了“宣传反战“和”歌颂人性“的目的,也成为电影”现象级“的重要保证。
尼古拉团队驾驶T34与其说是训练德军,不如说是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尼古拉从战俘中挑选满意的坦克兵,操控坦克躲避德军坦克的追击,而T34坦克中不给任何炮弹,目的在于训练德军的追击能力和精准打击能力。
影片很多细节不能深究,比如为何在清理T34坦克时,德军竟然没有发现其中隐藏的6枚炮弹,为何在军事训练区连一辆坦克都拦截不住,让其“逍遥自在“地从正门开炮?又为何进行了数次堵截,连交战的机会都没有!如此等等,一方面是由于经费有限,拍摄仅用98天完成,另一方面是篇幅有限,如果详细考究,三个小时片长也远远不够。
影片并没有刻意美化尼古拉,当他逃到离边界50公里处时,他说“我们任务已经完成,现在把坦克开到湖里,分散撤离“。这种做法是保存我方实力的最佳选择,却被团队成员全部否决,因为他们是军人,不想让T34就此陨落,这是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由此才会以身犯险,决一死战。
对手强大才能展现出战争的惨烈,德军将领尼古拉斯非常的聪明狡,让故事发展呈现出了跌宕起伏的效果,在第二阶段的巷战中,道路很窄,前后堵截,此时T34“猎杀坦克“显得捉襟见肘,与第一站的村庄站相比,地形优势荡然无存,但丰富经验再次凸显出了巨大作用。
在这里有一点应该注意,除了德军将领尼古拉斯外,其他三辆坦克团队应该都为新手,因为成熟的坦克手应该都在战场上,后方兵力薄弱,否则无法解释在伏击状态下为何无法将T34围堵在既定区域。
尼古拉和尼古拉斯棋逢对手,如果不是因为艺术的升华,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尼古拉惨死在尼古拉斯手下,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一方必将获得战争的胜利,从这个层面来说,即使尼古拉一人死去,战争的结果也不可改变。
总体来说,《猎杀T34》更像是《T34猎杀》,剧情的铺陈并不逊于好莱坞大片,与布拉德·皮特的《狂怒》有几分相似,它并不是忠实还原历史场景,却在刻画人性上可圈可点,激荡起俄罗斯人民的爱国热情,正如《战狼》系列“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一样,其成为俄罗斯影史票房第二电影有着浓厚的民族历史背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htYenYBX2TYn2u-Zi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