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在这样的日子,写点文字,来纪念这样的一个女人。
3月8日,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表演艺术家、无声片时代杰出影星——阮玲玉陨落之日。1935年3月7日午夜,阮玲玉在她的上海寓所留下“人言可畏”遗书,吞服大量安眠药,于三八妇女节下午去世,送葬时沿途近30万上海市民送行,鲁迅特别撰写《论人言可畏》加以纪念。生前璀璨夺目,身后极尽哀荣,她为中国电影史留下靓丽浓墨重彩和片片黯然神伤。
怀着对一代名伶阮玲玉的早逝的极为惋惜悲痛的心情,我看了这样一部名为《阮玲玉》的电影,没让人失望。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静下心来去看一部文静经典的电影竟然都变得很难以实现。所以我很庆幸我静着心把这部经典看完。但,对于我自己而言,刚开始观看多少有些难以入戏,难以看懂每一个镜头切换的意味是什么。
时空的一段跨越,但是连接的并不突兀,尤其是放在那个人人熟悉阮玲玉的年代里,张曼玉拿到最佳女演员也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了。
1
思来想去,阮玲玉遗书中写了:“想了又想,惟有以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竟是对她一生的诠释。
关于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画面在脑海中闪过,一个美丽女子的身影深深刻进心里。
她只为爱而生。阮玲玉,三十年代上海最著名的电影演员,16岁出道25岁便香消玉殒,在她生命最灿烂的时候让时间停止前行。她的死,关乎时代,关乎社会。但追根究底,关乎她自己,关乎爱情。
“演员应该是疯子,我就是一个。”
阮玲玉这样说道,她将她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电影,她将她对命运的理解赋予电影,她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寄托于电影,可她不知道,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只是一场黑白灰三色的梦。
阮玲玉的一生都没有摆脱爱情:旧爱张达民、商人唐季珊、暧昧蔡楚生。他们都给过她希望和幸福,也是他们将她推上了绝路。
张达民作为阮玲玉的第一个男人,其实只是一个富家纨绔子弟。阮玲玉随在张家做帮佣的母亲过着敌人一等的生活,生的艰难可想而知。而阮玲玉在16岁时便同张达民同居,只有十六七却已经在磨难中求生存的阮玲玉,其实未必懂得什么是爱,她更懂的是生活的艰难。
在电影《阮玲玉》中,我们便可以看到这个张达民无所事事,本性并非多坏,却对阮玲玉有着极大地依赖,就像一块橡皮糖嚼也嚼不烂,甩也甩不掉,正如片中所说的这个人无药可救。他以一己之私将阮玲玉推向风口浪尖,最终将阮玲玉推向死亡边缘。
之后阮玲玉便遇见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唐季珊,作为一个富商他给了阮玲玉富足的生活,阮玲玉掘了一座坟墓。
但其实我更愿意相信,唐季珊是阮玲玉真爱过的男人。在影片中将逝的阮独白道“我真做梦也想不到这样快,就会和你死别,但是不要悲哀,因为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请代千万节哀为要。我很对你不住,令你为我受罪。”“没有我,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了,我很快乐。”我们无法得知阮玲玉的哪份遗书是她的真实表达,但唐季珊并非真正爱着阮玲玉,他爱的是自己的名声,否则她不会拂袖而去的。
遗憾的是到了最后,爱情始终没能抵挡得了长期以来骨子里的糜烂气息,赌博成为她们爱情的终结者。唐季珊,一个商人,对,仅仅是一个商人而已,我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词来描述和表达他。他和阮玲玉在一起根本谈不上感情。阮玲玉的美丽和地位让他有了征服的欲望,他想要通过征服她来证明自己,他要的只是她头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光环。
阮玲玉的第三个男人是大导演蔡楚生,也许这是阮玲玉真正在内心世界上与之相通男人,尽管他们之间从未开始过。
蔡楚生告诉阮玲玉蹲下低一些看这个世界,却没有告诉世人如何站起身平等地看待这个女人;他带着阮玲玉体味一个新女性的生命,却没有教会世人如何接受一个新女性。影片中,在记者的追问中勇敢突围的阮玲玉眼中噙着泪水,但脸上却挂着出人意外的坚毅和希望。她要与蔡楚生相见,以为他会带她离开,可是正如他们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一样,他们的生活注定没有交集,这不只是封建的束缚,而是生的目标是不同的。蔡楚生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而阮玲玉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更多的她是一个女人。
阮玲玉让自己的青春和光辉永远停留在了25岁这样的花样年华里。就像张国荣一样,留给人们永远的一个遗憾。
2
一曲《葬心》,完全就是阮玲玉的写照,犹如一只蝴蝶,再美丽和自由,但也无力飞过沧海束缚。如同自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一样。唯有用死亡去告诉世人这一切,仿佛自杀的人都很愚昧,往往愚昧的却是很多活着的人,我们中有些人同样也看透了人性真相,但仍选择行尸走肉的苟活,并不是我们比阮玲玉更勇敢,相反,这只是贪生的本能。
“贪生,才怕死”,阮玲玉在遗书里说,“我很快乐。”快乐,是不再与这个污秽的世界同流合污;快乐,是不再与这些肮脏的灵魂计较。
一个决意抛下世间浮华名利决然而去的女人,绝不是软弱逃避,而是死于人间万象的幻灭与绝望。阮玲玉骨子里的决然,是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然。如此清高明澈的灵魂,怎么可以用肤浅的软弱来解释。
她于是说:"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葬心》就是写给阮玲玉的歌,写的那么缠绵似水哀怨绵长感人肺腑,曲子复古的情调中又带着现代的元素:“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如此的形象,可谓是歌词与曲子以及黄莺莺的演唱都极为精彩的表现出了阮玲玉身上传达的凄美的气质。
这首歌也是曾获得第十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主题曲”、“最佳电影配乐奖”。
影片中的《新女性》这首歌也极为于当时的背景相互映衬。同样的《我很快乐》,这个出现在阮玲玉在生活中练习着怎么扮演神女里妓女的角色,感慨她已经人戏不分,完全忘我了。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张曼玉无比娴熟的演技。对于阮玲玉在《神女》的模仿简直惟妙惟肖,走路的孤傲抽烟的反抗表情的苦痛都完全到位。
就如程蝶衣属于张国荣一样,阮玲玉也是张曼玉才能演出来的。
张曼玉是个好演员。
无论是《青蛇》里妖艳出众的青蛇、《新龙门客栈》里风骚的老板娘金镶玉、《甜蜜蜜》中势力而又精明的李翘、《花样年华》中写尽美丽哀愁的苏丽珍、《英雄》中武艺超群的女刺客、《阮玲玉》中洗尽铅华的演技还是《警察故事》中耀眼的花瓶...总之她陪伴了你无数的美好时光。
她,雍容华贵似牡丹;清新沉静如百合;优雅的仿佛是水莲;在举手投足之间散发出的那迷人的女人味却如同一杯神奇的茉莉花茶。她,一个在光影和光阴中编制了自己也编制了电影神话的国际巨星,一个现在已经年逾不惑却在时光中更加具有光彩的女人。
映像中她显尽妖娆,量身定造的服饰加上无以绝伦的脸和曼妙的身材务必性感。只需要惊鸿一瞥变此生永难忘。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绝代佳人,当情感受伤的时候,她却会躲在幽暗的角落里独自泪流。如今经过岁月的雕刻,经历了生活的各种喜怒哀乐,经过电影人生的洗礼,醉月已经将她修炼成为了一道炫丽的风景,走到哪里都是。
3
《阮玲玉》是张曼玉勇夺柏林影后的代表作。
然而《阮玲玉》之后一直到1996年她不曾出演过任何角色,不知是见好就收还是因为太累太想享受一下生活。然而在1996年的开始,宋学祺和张曼玉分手,同时张曼玉所欲的积蓄在商业投资中化为泡影。感情的打击商业的挫折让这个如花似玉的美人瞬间崩溃。黑暗仿佛在瞬间笼罩了宇宙,然而从来倔强的她不曾找任何借口,只有自己的泪水在无尽的黑暗中洗刷内心的黑暗并期待光明。
而她的人生写照,似乎也可以从《阮玲玉》这部电影上看到一丝端倪。
纤弱的阮玲玉与现代感十足的张曼玉相差甚远,但是张曼玉在影片中出色的表演让人为之赞叹。张曼玉呈现在银幕上的演技纯熟,一方面仔细地揣摩阮玲玉独特的表演方式,另一方面也技巧地突出前后两个时代女星的不同。《阮玲玉》之前本是由梅艳芳来演出,但是后来退出,因此张曼玉获得了这一个机会,而她也很好地完成了这部影片。
因为《阮玲玉》这部影片 ,张曼玉不再是人们眼中的花瓶,而是一个出色的,有实力的演员,还为她赢得了很多国际奖项,她自己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学会了如何演戏。
张曼玉能够演好阮玲玉靠的不仅仅是因为出色的演技,也与她丰富的内心情感有很大的关系,那时的张曼玉戏外也刚经过一段宛如影片中女主角阮玲玉一样的人生低谷。她对自己没有足够大的信心,但后来将身心完全投入拍摄,演活了阮玲玉。
在最后一个镜头,张曼玉挣扎着哭泣,伸出双手去抓取,却什么也得不到,在那个时候阮玲玉就是张曼玉,张曼玉就是阮玲玉,我们已分不清她们了。镜头拍完了,张曼玉却没有停下来,她将自己埋在被子里,痛哭长达15分钟,当时她刚刚经历与阮玲玉相似的感情挫折,她是在演她自己。
由于多部影片都已失传,因此动态的影像资料是非常珍贵的,将它穿插与影片中,让人能够一次次回顾阮玲玉的风貌,那个动荡年代的斑驳影像里,是一个奇女子的一颦一笑,一切看来恍如隔世,更产生一种传奇性,她是如此鲜活生动,却早已离开人世。
同时也表现了影片对还原真实的忠实度,张曼玉对许多阮玲玉的影片镜头作了还原,演绎相当到位,她不但演出了阮玲玉的传奇,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作品,如今,这依旧是张曼玉最具代表的实力大作。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阮玲玉的遭遇,同时看到了整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在影片中展现了三十年代的一批优秀导演,包括孙瑜,蔡楚生,费穆,吴永刚,卜万苍等等。
当听到这些名字就总是会被这些导演们感动,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和对电影的热爱,在夹缝中求生存。尽管我们未曾经历过,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当《故都春梦》打破神怪武侠等商业片的俗套,以严肃的姿态要拯救中国电影所具有的决心和勇气,当《三个摩登女性》《春蚕》《小玩意》等等一批具有先锋精神的作品,这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落泪的。
在这一点上,关锦鹏导演绝对是很良心的。
4
影片中阮玲玉呈献给观众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她作为一个平民家庭的女儿到上海人人皆知的女明星其中的坎坷也是不为人知的。
画外空间的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超越时间感、超越空间障碍的戏中戏。其中含有导演对当事人的采访,还穿插了不少阮玲玉主演的电影的片断《神女》以及新时代女性等角色等。很多都是残片,然而却有一种真实感。还有就是通过镜子反射的演员与导演的对话对阮玲玉本人的分析,以及很多拍摄场面都提供到了电影里。这为这部电影的叙事提供了可供分辨的元素,为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一副冷色调的画面,在清冷的月色下,一条铁路向前延伸,渐渐远离观众的视觉中心,人在上面歪歪扭扭地走着。由于光色黯淡,观众甚至看不清铁路的尽头,而这个意向却清晰地暗示着张日渐颓废、消极的未来,暗示着张是一个就要退出故事主线的人物,也为阮张二人的恩怨和阮玲玉之死打下了伏笔。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电影,《阮玲玉》是相当别致的,除了由演员演绎的人生经历,影片里还穿插了阮玲玉本人的影像以及演员们下戏后的讨论,三大部分组装在一起,不但没有丝毫的维和感,反倒使影片异常的丰满。
在这里它的叙述角度已经多面化,一方面是电影里的阮玲玉本身的轻轻呢喃,一方面是故事以外的角色们的叙述,还辅以当时的她的朋友以及对她的研究的人们的角度展开。这三个切入点就使得故事得以完整丰富的展开,同时也使得人物本身更加的丰满,对于她悲剧性的命运的思考也在三种视角中得以深入。所以其实这其中有三条线,一条是剧中阮玲玉悲剧人生的发展进程,剧外导演与演员尤其是和张曼玉之间对于阮玲玉的讨论。以及以采访的形式进行的纪录片的形式。
阮玲玉真的是个好演员。
尽管,流言纷飞,阮玲玉过世后,人们对她的最多非议,就是关于她的风流韵事,往往忽视了她作为一个好演员的事实,电影《阮玲玉》在此可以说,做到了公平正义,整个故事的事件脉络,就是以阮玲玉作品的出品年代为引导的,并且详细地叙述了每部作品背后的小细节。
比如阮玲玉为了演好雪中救娃的母亲,扑倒在雪中去感受冰天雪地的寒冷;又如阮玲玉为了演好雨夜丧父的戏份,一次次要求重来,不惜淋雨着凉,这都显示出她对自己演绎事业的倾尽心力,而最后每部作品出来的效果,又是那样震撼感人,尤其是最后一部《新女性》中垂死挣扎的演绎,令人无法不动容,这都显示了她精湛的演技。
正如蔡楚生曾说的那样,阮玲玉绝对是当时最优秀的演员。
5
阮玲玉有一张照片,流传甚广:她身穿朴素村妇布衣,正在低头入神地看书,这是她在摄制费穆导演的《香雪海》期间被拍下来的。1934是丰盛的一年。在那短短的一年里,她主演了五部电影,分别是费穆编导的《人生》和《香雪海》、朱石麟编导的《归来》、郑云波编导的《再会吧!上海》和吴永刚编导的《神女》。
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演员如何能够进进出出那一段又一段叫人揪心的情节,而最终还要回到比任何电影和戏剧都更让人难堪的现实生活里。
在理想和现实落差那么大的环境氛围里,敏感聪慧如阮玲玉,肯定受到很多冲击。翌年,她主演了两部作品:蔡楚生导演的《新女性》和罗明佑、朱石麟合导的《国风》。讽刺的是,这两部作品一左一右,但里面的理想新女性都合该是过清教徒式生活的“圣女”。
影片中,还提到阮玲玉曾亲自要求出演《三个摩登女郎》这样与自己妖艳气质不符合的女革命家角色,体现了她对戏路的自我要求非常高,并不满意局限在一类角色里的游刃有余。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影片的精华所在,它告诉我们,为什么阮玲玉是个传奇,因为卿真乃好演员,她的早逝,是中国影坛的巨大损失。阮玲玉一生中饰演的主要角色基本都是悲剧人物,这些演绎经历,是不是无形中渗透入她的人格,最后促使她以悲剧结束人生呢?不得而知。
可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感觉上离我们还很近,因为我们不断的可以看见在《阮玲玉》这个故事里面的演员以及工作人员会在某个时候抽身出来讲述着他们对与这个角色的看法。
采用这样复杂的迂回与进入的电影手法,在情节没有变形的情势下,本片达到了一个美学高度,作为对历史(三十年代)、城市(大上海)、行业(电影制作业)、人物(阮玲玉)的复调式联合重塑,叙事的时间不断变换,通过资料、采访与影像的共同努力,让观众体会到时光的魅力,阮玲玉的归宿集合了社会压力和性格因素,而她在电影上的角色又是能够把握自己前路方向的坐标。
于是阮玲玉在最后告诉世人,更重要的是自己:我现在死他们一定说我是畏罪,然而我何罪何畏?然而,她还是选择了。因为那三个男人都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张达民的贪婪、唐季珊的自私或蔡楚生的怯懦,都是男人易见的劣根性,恰恰是阮玲玉连续遭遇到这些劣根性,人生的无奈又有什么可说。
就像张曼玉那段躲在被子里面的哭戏,谁能知道当中的内容?
关锦鹏说阮玲玉性感,张曼玉则说:“我认为她那不是性感,是骚在骨子里,我们看她都是穿得很严密,旗袍包到来这里她也能风骚,她的笑迷死人了”
结果张曼玉也是这么做的,影片中阮的一颦一笑都那么彻人心肺,这点可以窥见张曼玉对角色的深入挖掘和独到解剖。其实这也是种表演技巧:即通过找寻演员与角色相关联的共通点来拉进彼此的距离,从而进一步达到表演的真实性。
影片的细节也让人回味无穷,看完整部影片,我记住了阮玲玉走过窗前,夕阳透过窗子,她倚在门边,看着唐季删给她买的还没有摆放的洋房客厅。张曼玉的演技真的很棒,即使默默地一个背影也让人感觉有戏。这些都无可厚非的让影片成为了经典。
一个浑身都是戏的女子去演绎阮玲玉,演的很是到位,给我们阐释了一个如雾般的阮玲玉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莫雷特,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阮玲玉。
这部电影绝对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