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界限感的父母,养不出幸福感的孩子

2019-08-23   读者

文 | 张牧野

爱可以亲密,但不能无间。

电视剧《小欢喜》因细腻又现实的情节,刷爆全网。

剧中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宋倩是一个多金又传统的家庭妇女,北京有五套房,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衣食无忧的母亲,并没有化着精致的妆,穿着漂亮的衣服过志得意满的人生,而是选择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女儿身上。

宋倩对女儿的教育可以用“控制”来形容。

周末,母亲难得开明,没有把女儿关在房间写作业,而是带她去看了一场电影。

观影过程中,两人谈论剧情,女儿无意识地透露出自己看过这部电影。

母亲一下子火了,拉着女儿冲出了影院,对着女儿咆哮,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即便女儿考试拿了第二名,她也是一幅冷冰冰的样子,语气冷淡地说,才考了第二名,有什么好高兴的?

她严格控制前夫和女儿见面的次数;不允许女儿进行任何的娱乐活动;在她的房间里装上整面的隔音墙……

在她偷偷修改了女儿的高考志愿时,女儿终于奔溃,选择去跳河,这样就可以彻底摆脱母亲的控制。

看完宋倩对女儿的教育后,网友大呼真实,这不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吗?

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女儿过得很累,母亲更累。

父母想当然地以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就是满满的爱,从来没有想过,或许对孩子来说却是满满的压力。

父母觉得把孩子全部的人生规划好,让孩子按照既定的轨迹走,少走弯路就是爱,从来没有想过,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他说了算。

高中毕业后,我想去大城市,见见世面。

父亲非要逼迫我去新疆,原因也很简单,毕业后好就业。

他还干涉我报专业,我想报汉语言文学,他说不行,毕业后不好找工作。

那是迄今为止我和父亲关系最不好的一段时间。

后来,我乖乖就范,去了新疆,也报了一个并不喜欢的专业。

但从那以后,面对人生的所有决定,我都不会再告知他,和他商量。

大学毕业后,在没有通知他的情况下,我来到北京,做着跟文字有关的工作。

我拿回家一本杂志,杂志上发表了数篇我的文章,慢慢地,他认可了我。

后来,他总是表现出很失落的样子,常常自责,当初不应该干涉我做决定。

毕竟,这是我的人生,我有权力决定自己人生的走向。

跟我一样,被父母左右人生选择的朋友不在少数,但有些可就没我这么幸运了。

某朋友,大学毕业后,被父母安排进了医院。可她并不喜欢医院的环境,更不喜欢这份工作,但在父母眼里,这份工作体面又稳定。

她经常在我面前抱怨,却又无能为力。她无数次想过要换工作,可是每次提到这个,父母就长吁短叹,埋怨她不懂事,各种诉苦,弄得她很内疚。

就在几个月前,她还是离开了医院,不是她说服了父母,而是她得了抑郁症。

长期待在不喜欢的环境下,又从事着并不喜欢的工作,久而久之,她就抑郁了。

现在她一直在家调养身体,父母悔不当初。

父母爱她吗,一定是爱的。

心理学家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提出,界线,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悲剧的发生,正是因为父母没有掌握好和孩子之间的界限。

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自以为是的爱,如果没有和孩子分清界限,过多干涉,给孩子留下的更多是伤害。

父母总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少吃点苦。

可是,有些路注定是要一个人走的,父母只能陪伴孩子一程,不能陪伴一生。

所谓的“为你好”都是一种托词,是在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人生和精神。

罗振宇说,以前认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责任把经验,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但是现在可能得倒过来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死得迟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经验和技巧都不足以让他应付未来社会。

总有一天,孩子需要独自应付世界,挑战世界,如果父母一再庇护、干涉,孩子没有养成独立的人格,良好的习惯,该如何生存?

有一位女性朋友,二十几岁的时候,谈了一个男朋友,彼此都很恩爱。

就在她把男朋友带回家时,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被迫分手。

后来,她又谈过几段恋爱,但都没有维持多久,无疾而终。

甚至她带新的男朋友回家时,父母会告诉她,还不如第一次带回来的那个男生。

她很纳闷,既然第一个男生不错,为什么当初要横加阻拦?

今年她已经三十了,父母催得要命,她自己也着急,但始终没有遇到合适的。

这时候,父母又回过头问她,当初那个男生结婚了吗,其实那个男生挺好的。

朋友没好气地说,人家孩子都有了。

我一直调侃说,她不找男朋友的原因是在跟父母赌气,或许她的父母也这么觉得。

但朋友说,她真没有,她有努力过,但唯独在爱情里,努力是没有用的。

她没有抱怨过父母,但父母却一直觉得愧对女儿。

要是当初没有阻拦,或许女儿已经找到归宿了。

在中国式的家庭关系里,只要父母尚在人世,似乎总是会通过种种方式干涉孩子的生活。

上学的时候,干涉学习;毕业以后,干涉工作。

谈婚论嫁时,干涉婚姻;有了孩子后,干涉孙子的教育。

中国父母一生都很忙碌,要么是忙着工作,要么是忙着教育孩子。

孩子是中国父母的全部,甚至是生命,在孩子面前,父母是没有自己的。

他们把这种牺牲理解为爱,但其实真正的爱可以亲密,但不能无间。

纪伯伦在《致孩子》里写到: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中国父母从来都理解不了,孩子不止是你的孩子,他还是一个独立的“别人”。

父母痛苦,孩子不快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孩子当成“别人”,没有界线感。

在中国父母面前,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一切都要按照父母安排好的走,不然就是不孝顺不听话不懂事。

有人说,面对父母,自己压力很大,总是担心做不好,会有愧疚感,久而久之在父母面前,自己就变得不快乐了。

我相信,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痛苦,是无数中国孩子共同的痛苦。

伍绮诗在《无声告白》里写道:“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人生和命运,父母可以给予建议,但不要横加干涉,放任孩子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毕竟,孩子不是父母梦想的载体,也没有义务完成父母未完成的梦想,因为他有自己的梦想,父母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追逐他的梦想。

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妨多一点界限,别让自己的无微不至伤害孩子,也别让爱成为一种压力。

有句话说得很好,父母对于孩子的决定,尊重但不强求;父母对于孩子的生活,祝福但不打扰;大胆放手,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张牧野,一个不断逃脱父母管束的“叛逆”少年。微信公众号: 张牧野先生(ID: zhangmuyexiansheng)

主播:杨柳,90后电台主播。华灯初上时,与你相遇电波中。在读者,分享文字,感受生活。

责任编辑x张牧野 值班编辑x塞柏

看热门人物故事/名人传记/画报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