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听说一句话,叫做“病从口入”。意思是说,很多疾病都是从嘴“吃”进去的。由于摄入了不洁的或者被有害细菌、病毒等污染的食物,导致机体出现相关的疾病。我们最常见的是消化道疾病,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疾病。从医学专业角度,对这种患病途径称之为“粪-口”途径。
看到这里,似乎看懂了的朋友会问:谁也不会去吃粪啊!其实,这种途径并不是说直接吃粪,而是多种疾病都可以追根溯源到粪便引发疾病。
粪便引发疾病,很多朋友可能又是一头雾水。下面,我们针对这个问题聊一聊:
我们都知道,传染病形成的必备条件有三个: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传染源就不可能引起疾病;如果没有传播途径,再强的致病菌也不可能引起疾病;另外,自身抵抗力很重要。如果大家体格都棒棒的,坚决不做易感者,致病菌也拿你没办法。
传染源,摸不到、看不见,作为普通人,可能很难发现它、防御它;另外,通过加强营养、锻炼身体,也可以尽量避免成为易感人群。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传播途径的这个环节。
本次新冠病毒爆发以来,我国打赢这场抗疫的主要法宝,就是切断了传播途径。通过减少接触、戴口罩以及洗手的措施,有效的避免了病毒的传播。
有的人会问:这是一种呼吸道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的疾病,勤洗手在其中的作用大吗?
答案是确定的。手是我们最好使的“工具”,手不仅可以劳动、吃饭,也可以用来打招呼。比如,握手是社交场合的重要礼仪。因此,虽然说手可以用来吃东西,但有可能手是我们最脏的地方。
看到这张图,大家是不是感到很恐怖?
其实,这是一张普通人洗手之前手掌上细菌的培养图片。而引起很多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手上的这些致病菌。
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隆重介绍一下引起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粪口途径”了。其大概意思是,致病原随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外环境,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苍蝇和手经口感染。也就是说,生活中的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把病菌吃进嘴里。通过这个途径,可以引起消化道疾病、流感、禽流感以及手足口病等很多我们熟知的疾病。
为了防控疾病,每个医疗机构、每名医护人员都非常注重“手卫生”。尽管这样,医院感染病例仍有相当一部分为接触性传染,其中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护士、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做一个简单的操作都可能增加手上的细菌100-1000个,如:把病人从床上扶起来、测量血压或脉搏、接触病人的手、给病人翻身、接触病人衣服或床单或者接触床头柜、床垫、输液泵等。
虽然我们不可能绝对避免通过手导致疾病传播,但努力减少疾病还是可以做到的。想做到这一点,大家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容易被苍蝇叮咬的食物以及吃瓜果应洗净、削皮。另外,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是关键!
洗手,一般是指用普通或者抗菌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清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驻菌的过程。
洗手之前应注意哪些问题?
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最好能修剪指甲;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流动水冲洗双手使用清洁布巾彻底擦干双手。
洗手方法:(七步法)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擦: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双手交替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
4.双手指互扣、互搓,交替进行:
5.拇指在掌中搓擦,并交替进行:
6.指尖在掌心中旋转,并交替进行:
7.螺旋式擦洗手腕,交替进行。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们一起普及正确的洗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