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么推:用文化推动发展、推动进步
又到一年开学季,有喜、有忧。
喜的是,
终于可以把家里的混世魔王送回学校啦。
忧的是,
又该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女儿的学校,最多的一个孩子报了11门兴趣课。
而前阵子,清华大学开学典礼上了微博热搜,很多人惊讶清华开学早,还有人说顶尖大学就是不一样,开学都跑在别人前面,这就是差距。
尽管,对于风靡多年的起跑线观点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事实依然是,别人都在跑,你不跑就注定落后了。
早教、兴趣班、补习班、夏令营……家长们拼尽全力也要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这不止是海淀、顺义妈妈们的育儿模式,纽约上东区、硅谷父母们甚至比她们更拼。
无论是美国史上最大的招生骗局,还是最近热播的《小欢喜》,亦或曾经引发全民热议的韩剧《天空之城》,印度剧《起跑线》,都普遍反应了精英教育思维带给家长们的集体焦虑。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广州一位月薪三万的妈妈,吐槽说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对于这点,同在广州的我也是深有体会的:
没有钱的平民家庭要怎么办?
到底什么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护身符?
01
不花一分钱
她们用家务教育法
培养出CEO和亿万富豪
真正迈入社会后,比拼的远不止个人能力,更要求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
我曾看过一篇访谈,讲的是一位出身马来西亚贫苦农民家庭的美国华裔妈妈,培养出了三个超级优秀的儿子的故事,其中两个都成为亿万富豪。
大儿子Justin Kan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游戏直播平台Twitch的创始人,他的公司在2014年9.7亿美元卖给了亚马逊。
二弟Daniel更厉害,他创立的自动驾驶公司10亿美元卖给了通用汽车,“最不起眼”的三弟,也成了一位出色的软件工程师。
最让我们惊掉下巴的是:两兄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小时候做家务。
教育公众号“爸爸真棒”翻译了这篇文章,并把他们分享的经验称为“家务教育法”。
Justin 认为,正是妈妈对他们从小的家务训练,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领导力。
小到擦桌子、洗碗,大到刷墙、修理房子等等,经常还要协助妈妈完成一些基本的办公室工作,比如录入贷款数据之类。
几兄弟通过家务劳动,锻炼了很多综合能力,比如说沟通、谈判、分析、制定目标等等。正是这些能力,在他们日后创办和管理公司中起到了巨大的助力。
当然,他们的创业成功肯定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强大的学习能力等等。
不止Justin的妈妈,出生在上海的犹太裔妈妈沙拉的故事相信很多人也听说过。
离婚后回到以色列生活穷困的沙拉,不仅让三个孩子跟着她一起卖春卷谋生,还通过“家庭会议”、“值班家长”等方法,培养孩子们将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经过生活的磨炼和妈妈沙拉的精心培养,最终三个孩子也都成为富豪。
“家务教育法”并不是在瞎掰。
明尼苏达大学家庭教育专家马蒂·罗斯曼教授曾经做过长达25年的深度研究,发表了一项震撼教育界的研究成果: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她们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习得关爱他人的同理心。
哈佛大学进行的一场持续75年的“格兰特研究”调查结果也显示,做家务的孩子将来更有出息,比不做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高20%,两者失业率为1:15,犯罪率1:10,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02
生活即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就拿做家务这件事来说,中国古代早就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优秀文化传统。
有人说,做家务不是很简单嘛,我们也有培养孩子打扫、叠衣服、买菜做饭……中国的家长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做家务的重要性并开始实践起来。
关键我们是否用对了方法?
中国的家长让孩子做家务,似乎大都聚焦在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而国外的家长们则更着重培养孩子的统筹计划和团队协作能力。
Justin妈妈的成功在于:通过“家务清单”锻炼孩子的“团队精神”。
不像其他父母那样,单独给每个孩子指明要完成的任务,Justin妈妈的聪明在于她只是做一张“家务清单”,然后让三个儿子自己协商和选择做什么,只有努力尽快完成了,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打电脑游戏。
于是,做家务就变成了组织一个团队去完成一项任务,大家一起工作,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分配任务,控制局面,计算彼此的工作量……,这些训练不断提高着孩子们的执行能力。
Justin觉得,做家务和开公司的管理之道其实是共通的,正是妈妈的教育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在团队中工作,也让他们懂得了如何设立目标。
03
积极引导
磨炼孩子的坚韧品格
做家务又累又脏,孩子肯定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痛苦。
中国也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育传统,然而在很多家长的教育实践中却变得有点功利驱使的意味。
而Justin的妈妈在他们一边刷房子一边抱怨痛苦时,就用自己从小在马来西亚农场的贫苦劳作经历来激励他们,并告诉他们生活永远都是好坏并存的,只有从心底接受苦难和糟糕,好时光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这样的教育让他们时刻保有一颗平常心,重复的家务劳动也的确打磨了他们坚韧的品格。
这可不仅仅是穷人的孩子迫于生计早当家的故事,而是聪明的妈妈们有目标有计划地精心锤炼。
实际上,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注重磨炼孩子。
比如,巨富洛克菲勒就会让孩子做家务来赚钱,并且时刻提醒孩子要节俭,教孩子从小学会记账,还会定期检查孩子的账本。
霍启刚郭晶晶夫妇,不仅在日常家务上身体力行,还会带着孩子去乡下插秧,亲身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背后真正的意义,懂得生活的艰辛,学会珍惜。
沙拉在她写的一本书里这样总结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秘诀:“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当然,家庭教育远不止做家务这一种模式。不管哪一种,最关键的还是理念和方法要用对。
比如:
把任务列入孩子的日程表,让它变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让孩子的目标聚焦在“照顾家庭”而不止是“照顾自己”上,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同理心;
不给物质奖励,多给口头表扬,培养孩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培养孩子优良的品性才是真正的财富传承,才是孩子一生至关重要的护身符。
04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
以身作则
是对孩子最好的影响
曾经有个过来人朋友告诉我:“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实际上孩子的人生是场马拉松,考验的是耐力,起跑速度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才女董卿也曾谈到教育:“以身作则,是对孩子最好的影响”。
实际上,成功知性如董卿,在刚为人母的时候,也曾手忙脚乱。
直到朋友告诉她,“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的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终身的导师。
家庭教育,是大事,
重要性要远远大于上名校和补习班;
家庭教育,又是小事,
需要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处培养和积累。
正如中国第一个教育博士郭秉文先生所说,“教育贵于熏习,风气赖于浸染”。
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奋力奔跑,不敢输。
只是,埋头往前冲的时候,我们偶尔也要回头看看,是否跑错了方向,亦或一开始就站错了跑道?
可怜天下父母心。
愿我们都不再焦虑,尽力做好自己。
让我们以身作则、全力以赴,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
“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去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
推么推原创写手|雪梨
编辑|琪 鹅
统稿|苗 苗
审稿|阿图如是说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推么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