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亡故,她卖诗养家,她的人生注定与众不同

2019-09-27   唐诗宋词古诗词


01

关于薛涛幼年,流传最广的一首诗是她与父亲薛郧合作的。其实薛涛不过七八岁的样子,与父亲一起在院里玩耍。那时应该是暮春的黄昏吧,眉州向晚的夕阳给人间镀上一层毛茸茸的金色,和风温煦,惹得院中那棵古桐也迎风婆娑。

薛父心思一动,女儿跟他读书写字好几年了,他有意要考一下她的诗文功底。

薛父望定梧桐树,捻着胡须,徐徐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薛涛自幼聪慧、伶俐,一看父亲面向梧桐的姿势,心里早猜出七八岁,所以当父亲话音刚落,便迫不及待的接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薛涛的续诗紧扣主题,对仗工整,且意境高旷、辽远,颇有些女汉子的气势。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识,是很难得的。但薛父闻言,并不为之高兴,转而愁眉深锁。据说薛父从续诗中读出了女儿一生飘零的预言。

仅凭幼年一些无意识的举动,便从中窥见其人一生脉络,历史多有这样的名人掌故,但想来都是后世人穿凿附会的闲话。人的一生何其浩然,何其神妙,若仅凭“三岁看老”就将人一生盖棺论定,想想着实荒谬。

但不论怎样,薛父确是在薛涛十岁左右亡故的。这对原就人丁单薄的薛家不啻于致命一击。

薛郧祖上原籍长安。薛涛出生前,薛郧本也在长安做官。无奈安史之乱之后,京都财政每况愈下,京官待遇远不如从前,还比不上地方官员,又加大历九年京师大旱,赤地千里,致使关中大饥,饿殍遍野。于是,在公元775年左右,薛郧被迫携妻游宦蜀中。

远离京都和族人,便也意味着薛郧一家在四川眉州是举目无亲的,凡事只能靠自己。所以当薛郧染病去世,剩下的薛涛便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

02

依靠父亲生前的微薄积蓄支撑了几年,至薛涛十五岁左右时,为了养家糊口,她被迫走出闺阁,以女诗人的身份进入眉州当地的文化圈,《中国文学大辞典》有载:“父卒,年始及笄,以诗闻外,又能扫眉涂粉,与时士游。”

笄,古代女子用来束发的簪子,把头发绾起便是女性成年的标志。及笄之年,也即待嫁之龄,从此时开始,女子就该收束起童年的顽憨之态,而以适婚女子的姿态示人,并同时跟着家中年长女性学习女红等经营家庭的技巧。

但这一切,在薛涛十五岁那年,轻轻地且永远的错过了。从她走出闺阁那一刻,她的人生开局已经注定,她的命运与寻常女性不同。她的手注定是用来握笔写诗,而不是做针线。

薛涛才貌兼备,外加性情活泼、黠慧,不像寻常年轻女子那般忸怩,很快受到当地士子的欢迎,《纸笺谱》有载,薛涛“扫眉涂粉,与士族不侔,客有窃与之燕语。”

送郑眉州

雨暗眉山江水流,离人掩袂立高楼。

双旌千骑并东陌,独有罗敷望上头。

郑姓眉州刺史将携妻远赴外地,薛涛与一众诗友为其送行。

蜀中特有的因雨云沉积而天光黯淡的天幕下,岷江水滚滚向前,江边长亭茕茕独立,似也在为即将到来的辞别神伤。朋友们互道珍重,忍不住要用衣袖掩住脸上的忧伤。

薛涛于诗歌后两句化用《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勉力刺史,虽是远游,但您有美貌贤妻陪伴,纵然天涯海角,想来也不会太孤单。

薛涛一生,写过许多的送别诗。在现在的眉州,在以后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幕府,朋友们、一起共事的幕僚们,一个个游宦蜀中,又陆续离开。按当时的惯例,辞行雅集,诗友们都会有诗相赠,但这类诗大都因礼仪所拘,说的多是场面话。

多年后,成熟的薛涛会深谙此道。

但此时这首《送郑眉州》,显得格外特别。其时薛涛不过十五六岁,正是如花美眷的璀璨年纪,眼看着恩爱的刺史夫妇,不由得心生羡慕。这羡慕便也不由得在诗中流露。她对自己的未来、将会遇到的人,也是有几分好奇与期待的。

命运很快会为她揭示这个秘密。一个叫韦皋的霸道总裁,注定会在她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