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了以成败论英雄,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赢了就是成功,输了就是失败吗?也许未必!在输赢面前摆正态度,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一课。
无论是孩子之间的游戏,还是国际体育赛事,竞争无处不在。有竞争就有输赢,但是某些输者,却摆出了一副难看的姿态。
刚刚结束的光州游泳世锦赛上,孙杨夺得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
但在颁奖仪式中,并列获得铜牌的英国选手斯科特·邓肯拒绝和孙杨握手,以及和亚军获得者合影。
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识?就在几天前,也是在这场体育赛事的领奖台上,孙杨获得400米自由泳冠军,然而,获得亚军的霍顿却拒绝上台与孙杨合影。
而且,有媒体曝出,几年前的国际泳联公开赛中,霍顿曾公开发言:“这是一个杰出运动员和药检呈阳性的运动员之间的比赛”,暗指孙杨服药事件,妄图用这种拙劣的心理战磨灭孙杨的斗志。
但孙杨并没有受他干扰,几年前的那场比赛,孙杨赢了,几年后的如今,孙杨再次赢了他,所以,霍顿就上演了这样一出“意难平”。
“你小气的样子真像霍顿!”
“你领奖的样子看起来像下跪!”
就连人民日报官微都看不过去,批评这些输不起的运动员是“转圈丢人”。
这些“输不起”的运动员,输掉的不仅仅是比赛成绩,更是做人的格局和职业的道德。
在任何一种竞技项目中,输赢的结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当事者对于输赢的态度。
输赢观的教育,永远不要嫌早,从孩子抓起,培养他们正确地面对输赢,这很重要,甚至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生活中有这么一类孩子,小小年纪就特别在意输赢。和小伙伴玩游戏,他赢了,晴空万里;他输了,就开始阴云密布,甚至发脾气、撒泼、打滚,都是常事。
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里,世界拳王邹市明的儿子邹明轩,因爸爸在“抠玉米”比赛中失利而大发脾气。
小朋友在节目现场大喊大叫,爸爸邹市明根本无法招架。他劝说孩子:“这只是一场小比赛,比赛就会有输赢”,但明轩依旧不依不饶。
最后节目组破例安排一场拳击比赛,这次邹市明赢了,明轩才高兴起来。
按理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生活中的挑战千千万,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赢,但在有些孩子看来,输赢就是天大的事,甚至长大后有人因为“输不起”而输掉了一生。
前不久高考志愿填报时,媒体曝出一则令人气愤的新闻——
浙江的小陈同学高考只考了300多分,看到好友三人成绩出色,担心被他们取笑,便利用三人对他的信任,获取账号密码,私下里篡改了志愿。
还好这个行为被及时发现,没有酿成大祸,但是小陈篡改他人志愿,已构成违法,警方对其做出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小陈“输不起”的心态,不仅差点害得三人改变命运,连朋友都没得做了;还害自己饱受牢狱之苦,一失足成千古恨...实在是令人惋惜。
龙应台说:“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
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不能够输得坦荡,那么又怎能了解自己真实的实力,为接下来的“赢”积蓄力量呢?
“输不起”的人总有一个特点,就是心中住着一个假想敌,认为自己的对手就是敌人,甚至不惜用最大的恶意去诋毁他、嫉妒他。
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生最孤独的事不是没有朋友,而是没有对手。对于对手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赢商”。
同样是在游泳运动的竞技场上,与霍顿、斯科特之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杨与韩国选手朴泰恒惺惺相惜的友谊。
2014年,仁川亚运会上,主场输给孙杨的朴泰恒,在终点的地方摸了摸孙杨的下巴,向他表示祝贺。孙杨则用受伤的手紧紧握住朴泰恒欧巴,邀请他一起庆祝。
比赛结束之后,孙杨还给朴泰桓送生日蛋糕为他庆生。
残酷的比赛竞技不仅没有拉开两个人的距离,反而让他们跨越国界,成为要好的朋友。
场上拼尽全力去竞争,场下互相鼓励与进步,好的对手,也是成长的催化剂。
林丹和李宗伟同样是国际羽坛的一对“宿敌”,但两人却是“不打不成交”,比赛之外,他们也成为了好友。
每次交战之后,两人都会交换球衣作为留念。有人说李宗伟一直输给林丹,是失败者,但李宗伟本人却说:“感谢林丹这位强大的对手,他让我不敢放松自己,不停训练变得更强。”
林丹也同样称赞李宗伟:“要不是他的存在,我不会成为今天的我。”
平生莫恨无知己,英雄自古识英雄。一个可怕的对手,往往也会是你最知心的朋友。因为有资格做你对手的人,才有资格做你的知己。
正向的输赢观根植于孩子的内心,等他长大后,就不会惧怕他人的强大,反而会珍惜自己的对手,通过对手发现自己不足,使自己变得优秀,而不是狭隘地嫉妒,恶意地诋毁,最后尽失尊严。
心理学家蒋佩蓉曾经这样归纳孩子各阶段的特点——
0—1岁 孩子完全依赖母亲。
2—3岁 孩子已经开始寻求成人的认可。
3—6岁 孩子学会主动行动,探索,幻想,但是还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往往在意、依赖成人的评价。
7—12岁 孩子焦虑地想知道自己是否真正能够在某个方面成就卓越。
从上面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在成长的各个时期,对成人尤其是家长的评价,都有所依赖。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就要善于利用这种依赖。
千万别说“看人家的孩子……”
经常听父母在呵斥孩子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看人家的XXX,表现得多好……”
武志红曾说:永远不要拿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谁都不是完美的。
我们大多体验过被“别人家孩子”碾压的焦虑感,这种伤痛又怎能再延续到孩子身上?当我们忍不住想要对比的时候,不如这样引导孩子——
虽然这次你没有他画得好,但是妈妈看你很用心哟~
这次比赛虽然输了,但过程还是很开心的,不是吗?
我们没得奖,但不如去问问获奖的XXX,他是怎么做到的?
别遇到失败就说“停下来”
英国心理治疗师尼克·卢克斯摩尔说:“无休止地从失败的经历中保护孩子,对他们而言是有害无益的,当失败再次发生时,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羞耻、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
在《妈妈是超人3》中,节目组安排邓莎的儿子大麟和小伙伴进行一场拳击对决。
第一回合进行得很好,但是第二回合,大麟子体力不支,被小伙伴打倒;
即便这样,妈妈邓莎也没有让节目组“停下来,中止比赛”,而是举牌为儿子鼓劲,当起了小粉丝,还叫自己的闺蜜一起为孩子加油。
在妈妈的鼓励下,大麟子很快站了起来,但是在第三回合,又被打倒在地。
后来邓莎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我一开始就知道大麟子赢不了,因为和他PK的小伙伴体能比他强太多,但我不能说停。
我想让他亲身经历失败,让他了解与小伙伴之间的茶具,并且让他懂得失败了也没什么,妈妈依然会爱你。”
别随便说“你真棒”
随随便便赞美一个孩子,并不能让他们树立自信,相反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断能力,渐渐只能听好话,不能挨批评。
我见过一边刷着手机,忙着打游戏,一边心不在焉夸孩子“你真棒”的妈妈,我问她一句:“你的孩子棒在哪?”,她回答我说:“他不来打扰我,就是棒”。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对数千个样本分析后得出结论:决定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功的,是坚韧的品格、顽强的毅力,是抗压和抗挫折能力。
但父母的盲目敷衍的赞赏,恰恰会让孩子失去抗挫折的能力。
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就是最棒的那个,当孩子走向外面的世界,有一天遭到他人的超越,负面的情绪就会顺势滋长。
所以,赞赏孩子要讲究方法,比如,比起一句“做得好”,孩子更需要听到的是具体哪方面做得好;
每说完一句“做得好”,最好跟上一句“你是怎么做到的?”;当孩子失败时,可以说:“下次你可以做得更好”……
真正高级的赞赏,是用心接纳孩子的优缺点,顺境与逆境,而不是经常性地随口表扬。
记得足足陪跑了两季的陈铭,终于在第三季《奇葩说》中获得冠军,但他却谦卑地说:“奇葩之王是一个象征,就好像攀登是一种习惯”。
作为孩子的爸妈,我们就是他小小心灵的避风塘。时刻告诉他:赢和输不是完全对立,而是殊途同归,它们都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好。
赢了可以获取动力,输了可以触底反弹,输赢只是对某一阶段动态的反馈,而不是定性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
孩子人生之路何其漫长,大大小小的输赢瞬间都在所难免,但能够扛过这些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