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段时间,乐乐和淘淘两个小朋友在公园里玩沙子。好好地不知怎么了,淘淘突然就大声尖叫:"啊!你不要动这些!"说完,就将玩沙子的模具朝乐乐丢去,随后两人就开始扭打起来。淘淘妈妈见了,连忙将两人扯开。怒斥淘淘:"你怎么回事,怎么动不动就打人?看来是时候好好教育一下你了!"说完,就开始打淘淘的屁股。"
呜呜呜,明明是乐乐把我的沙子模型弄坏了。"淘淘带着哭腔委屈地说。过路人看到淘淘哭得这么可怜,于心不忍,赶紧劝淘淘妈别再打孩子了。"把你沙子模型弄散了,你可以和他说要多注意一下,怎么就开始打人了呢?"淘淘妈瞪着淘淘,生气地说。
其实很多时候,小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总是容易尖叫打人,很多时候都来源父母的教育不当。
孩子控制情绪能力差?根源在于父母
1. 伴侣之间关系不和谐,负面情绪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原生家庭的状况,极大层面会影响孩子们的情绪。就像父母们之间关系不和谐,天天发生矛盾,这些负面的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
孩子们在这个年龄较小的阶段,内心是相对来说比较敏感的。有些父母们之间关系处理得不当,天天"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不是吵架、摔东西,就是冷战。
而孩子们每一天都处在这些不和谐的关系中,他们被阴影笼罩着。父母之间没法产生爱,孩子们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爱意。并且父母之间吵闹的负面情绪也随之传给了孩子们。
2. 家长们对孩子们的关爱过少,孩子们缺乏安全感。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或家庭压力的原因,每天都忙着应付许多事,却忽视了对孩子们的关爱。
孩子们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是需要被爱的。他们渴望得到关注、重视,所以他们会采取爆发自己的情绪,引来大人们的注意。
就像孩子们走路不小心摔倒了,他们是可以自己爬起来的。可是当他们摔倒的时候,像爷爷奶奶这些长辈比较心疼孩子,会急切地询问孩子"宝贝,有没有摔倒哪里啊?"所以,孩子们就会从中发现一个规律,只要自己一哭闹、一耍小性子,就能得到长辈们的关注。
孩子们一旦摸透这个规律,就会以爆发情绪来达到可以引来大人们关注的目的。从而屡试不爽,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小脾气会越来越差,难以控制。
3. 父母们没有控制好情绪,孩子们有样学样。
俗话说"没有天生坏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其实这句话也不无道理。很多时候,家长们在某些事情上总是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乱发脾气。孩子们看在眼里,认为爸爸妈妈可以发脾气,自己也就可以。
当孩子们做错事的时候,很多父母总是不问缘由就对孩子破口大骂,甚至责打孩子们。那么当孩子们在面对其他人做错事的时候,就也会动不动就打人、骂人。
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们都没管好自己,又拿什么去管教孩子们呢?孩子们总是喜欢有样学样,但他们的做法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可能会变成第二个父母。
孩子们缺乏"情绪控制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1.变得阴晴不定,影响人际关系
当孩子们缺乏情绪控制能力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阴晴不定。高兴的时候就笑嘻嘻地和大家一起玩,不开心的时候,就是一副生人勿进的模样。
试问谁愿意把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带在身边呢?人们都是喜欢与友好的人做朋友的。如果一个人经常阴晴不定,那么多数的人都是不愿与之交流的。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人际关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 情绪不能得到及时地疏散,不利于身体健康
很多心理疾病的产生,就是因为心里面的坏情绪无法疏散,久郁成疾。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非常不利于心理和生理健康。
就像很多不能控制情绪孩子们,有时候他们在玩玩具,就好比搭积木,当积木倒了的时候,他们会变得非常暴躁、生气。这时候他们就只会在那里生闷气,不会找方法重新解决。只要这个气还没顺下去,他们也就没心情玩别的玩具了。
虽然孩子们时不时地爆发情绪,看起来是散发了坏情绪。可是当孩子们爆发情绪后,他们并不会立马感到开心。也就是说这种坏情绪并没有完整的得到疏散。长期把坏情绪憋在心里,心里压力会不断加大,从而危害身体健康。
面对孩子们时不时的情绪爆发,家长应该这样做。
1.父母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学会接纳孩子们的情绪。
当孩子们闹情绪的时候,很多家长就直接用打骂等方式来制止孩子,亦或是把孩子们晾在一旁,认为孩子们过一会就不会再闹情绪了。其实这些方法都不是正确的。
很多时候孩子们闹脾气,多数是因为很多事不遂心。所以我们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看看他们为什么发脾气,并试着去接纳孩子们的情绪。
就像快开饭的时候,孩子们迟迟没来吃饭。家长们催了两句,孩子们就开始闹脾气。在这个时候,很多家长也跟着急:"叫你吃个饭磨磨蹭蹭,还发脾气,干脆别吃了!"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去看看孩子们在干些什么。也许孩子们在写作业,灵感来了,不想被打断。又或许孩子们在放学后吃过一点东西垫了肚子,现在还不算很饿。
比起骂孩子、不理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去了解孩子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接纳孩子们的小情绪。
2.引导孩子学会认知自己的情绪,并找方法解决
孩子们现在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他们只能用闹情绪来表达自己。又或是他们无法明确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情绪状态下,从而变得烦躁不安。
这时候,父母要做的第一要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去认知自己的情绪,随后再找方法一起去解决他们。
孩子们在做题的时候,一遇到难题就容易变得烦躁。当题目做不出来的时候,极大可能就会控制不住地发脾气。这时候,家长们可以询问孩子们:"你是因为题目做不出来而烦躁呢?还是因为上课没听讲导致题做不出来,而感到羞愧的急躁呢?"如果是前者的话,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多看一些例题,再去尝试做这道题,或是跳到下一道题。如果是后者,我们就要劝告孩子以后要记得认真听讲,光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道题就放到明天去向老师请教。
3.利用"加法思维",提高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
拓展孩子们的思维方式:
当孩子们面对一些困难的事情时,他们就容易害怕遭受挫折。死钻自己会失败的这个牛角尖。这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拓展他们的思维方式"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人生是没有一帆风顺的。如果你在这件事上失败了,你可以从中得到经验。下一次再做这件事的话一定会比今天优秀!"
培养孩子们的积极情绪:
人一旦消极情绪缠身,那么他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来说也是偏弱的。所以家长们要多培养孩子们的积极情绪。例如,我们可以带孩子们去植树。当看到自己用辛勤的汗水灌溉而来的小树苗慢慢长大之后,孩子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努力带来的收获。
我是奶果妈妈育婴师,也是4岁孩子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