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先生在我们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尽管他多次北伐,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失败却有失败的理由,胜利了却并不一定光辉灿烂。诸葛亮失败了,可他却是以少战多,并且打到曹魏不敢出门,想想,这输得简直是太体面了。
诸葛亮在进行四次北伐之后,想要进行第五次,是历经了三年的时间筹备的,可他北伐未成功,却病逝在了五丈原。那次,他的对手依然是老朋友司马懿。
司马懿与诸葛亮各用计策,十分精彩。前几次北伐,诸葛亮暴露出了蜀军粮草不济,后勤供应不足的弱点。司马懿谙熟于胸,认为此次也是如此,故想接借着曹魏那强大的粮草实力直接逼迫诸葛亮,直至投降,或让其自行撤退。
但诸葛亮吸取了往日的经验教训,有了两手打算。一是发明制造了最为著名的木牛流马,用以运输粮草,另一方面则是在渭水附近屯田种植粮食,有了粮食,咱就不怕与你长期交战啦。
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遗愿,兴复汉室,便加紧力度,极力北伐,他采取的是进攻;而司马懿呢,就不跟你明干,他的思维则是防守。
可一直这么等下去不是个办法,粮草的问题稍微得到了解决,可诸葛亮也深知自己大势已去,命悬一线了,再不打死司马懿,自己阳寿也将殆尽了。于是,他使出了先前的法子,派士兵在门前破口大骂,无济于事;诸葛亮亲自出战,拿出当年舌战群儒的三寸不烂之舌,骂司马懿,无济于事。
司马懿这是将“乌龟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说不出,绝不出。
更为夸张的是,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衣服裙子和头巾,司马懿旁边的将士气得牙痒痒,想要处之而后快,但司马懿见了不动声色,俺老子就是不出来!
要说,这司马懿也是个人才,他避而不战,也不是胆小怕事,是他清楚,诸葛亮此次前来是有备而来,若是贸然出战,必然中了他的计策。
眼瞅着设下的陷阱,司马懿不来踩不来跳,诸葛亮很是着急。
直到后来的一次使者谈话中,这才改变了司马懿的“乌龟精神”。那次,诸葛亮遣派使者前去求战,但司马懿很会套路人心,不知不觉将话题给带偏,跟使者唠起了家常,问到诸葛亮的饮食起居。这使者很老实地回答:孔明先生早起晚睡,每天吃一斤米。
使者的这一番话让司马懿吃了定心丸,待其走后,司马懿大声高呼:诸葛亮快要死了!
明明诸葛亮每天能吃一斤米,为何司马懿还是要说他快死了呢?
我们可不要想法稚嫩。因为那时代的米而非如今的大米,三国时期的米所说的是“粟米”,按照正常来讲,一个成年男子绝不可能只吃这么一点,他又早起晚睡,成日操心政务,为蜀国上上下下尽心尽力,长时间用脑本就耗费精力,消耗元气!诸葛亮是被神化,但他到底还只是个普通血肉之躯的人啊!
一天两天尚且不计较,长时间如此工作如此饭量,其能量怎能补给于身体各个器官呢?
司马懿又知道,诸葛亮备用了许多粮食,作为一军之将,不可能存在缺粮的情况,只能说明一点:诸葛亮身体很差,消化不了那么之多的食物。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诸葛亮便病死在了五丈原。可见,司马懿的话没有骗人,一斤米,我们不要傻傻地以为是如今的一斤米,在那个时期,无论是一斤米还是身高几米几米,与当今都是不同的。
但一代天才军师到底是伟大的。诸葛亮临终时留下了一个计谋,惹得多疑的司马懿,还是上当受骗了,这就是著名的“死诸葛吓走活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