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听话?心理专家:只是爸爸妈妈们忽略了这2点

2019-12-13   五星级妈妈

有一部分父母总是很容易就给孩子贴上“不听话”、“不用心”等等的负面标签,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够多了,可孩子总是让自己失望,又不爱学习、成绩还差,这说明什么呢?

当然就是孩子毛病多,还不愿意用心,总之就是——孩子的太不听话了!

孩子难教确实是一大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教过的东西转头就忘、写作业不积极、说到玩就积极得不得了,等等等等,都是孩子的问题。

可是,是因为孩子不听话才难教育的吗?

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个海南三亚的12岁少年,跟家人闹矛盾离家出走,靠着一辆自行车立志去北京,一路北上三个月骑了3000多公里,吃喝全靠乞讨,在安徽滁州被一位司机师傅发现不对拦下并报警,由警察联系了家长,带孩子回家了。

如果不是这位好心的司机师傅,这小孩搞不好就真的骑着自行车一路上北京了。

新闻发到群里,家长们也是非常吃惊,有说“这孩子太不着调了”、有说“胆太大了、“简直把家长的话当耳旁风”,出事了可怎么办?怎么不想想父母得急成什么样子?”、还有开玩笑说“这孩子气性大,以后了不得”的。

大家是不是也都抱持着这类想法呢?

但换一个角度想想:

这孩子这么有毅力,父母如果能正确引导,他以后什么事干不成?为什么偏偏就把孩子激得离家出走了?

究竟孩子为什么变得不听话?可能爸爸妈妈们忽略了这2点!

别给孩子贴标签

思维定势其实是一种有相当大危害的思维固化问题,让家长只能顺着某一种思路前进,很难看见事物其实是存在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的。

就像上面的新闻,有多少人是第一眼就看出了这孩子的毅力的呢?恐怕连孩子的父母都没有发现,自己孩子真的倔起来,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吧。

爸爸妈妈们,当你们在看见孩子犯各式各样错误的时候,哪怕很生气,也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因为标签最容易让你们产生思维固化,从此都很难再看到孩子的优点。

而标签一旦贴上去,孩子也很难将它再撕下来了,他会渐渐变成标签定义的样子。

父母往往会认为“看,我说得没错!孩子就是不听话!”,但这又何尝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呢?

你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吗?

孩子最不需要的是父母的“定义”,而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发现”。

孩子的成长空间是很大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可如果父母早早就将孩子给“定义”了,那就是剥夺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只给了孩子一种成长轨迹,这对孩子来说并不公平。

不要定义孩子,请去尽力发现孩子!

孩子当然会有缺点,可孩子难道只有缺点吗?你会观察孩子吗?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吗?

小姜的孩子舜舜是个皮猴子,又闹腾又不爱学习,她曾经非常心烦,家里经常闹得不可开交。后来无意中听了一节教育课,和老公交流几次,决定改变教育思路。

由于舜舜精力旺盛,先就是由老公出场,带着舜舜跑步打球,舜舜在体育上进步特别快,他们就经常表扬他。

渐渐地,他们就发现舜舜听得进批评的声音了,这时小姜就开始对舜舜说:“你看,你连跑这么长的距离都能坚持下来,不过是坐30分钟写下作业,能比跑步还累还难吗?”

等舜舜真的能坚持写作业了,小姜就立刻接上鼓励:“你真棒,现在不光体育老师,班主任也认为你在学习上的进步特别大,学得很扎实,大家都相信你能更上一个台阶哦!下次考试争取再前进几名好吗?”

现在小姜讲到这个还是很庆幸:

“幸好当时把老师的话听到心里去了,现在觉得那位老师说得很对‘孩子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的,那是孩子自信的来源,需要被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可能跟我们想的不一样,不能太狭隘。’现在想想,要是当初我一味否定舜舜,天天指责他不爱学习,不认为体育是优点,可能现在他就真的是个学渣了。”

“我看到了舜舜的潜力还是很大的,老实说,看到他现在的成绩,我每次都很惊讶他能做到。”

并不只是会读书、会考试、成绩好才是优点,你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吗?

孩子的优点是他自信的来源,而自信是让孩子进入良性互动的关键,请多多关注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更自信面对自己。

多给孩子鼓励与信任,毕竟越逼孩子,孩子只会越不听话。让孩子从心里得到尊重和满足,才是“听话”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