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的这起事件。
韩国女团Red Velvet队长Irene,因在签售会上提起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而被某些极端男粉辱骂,甚至烧毁、撕毁照片来泄愤。
姐姐推荐的这本书,后来被拍成了电影,于今年10月在韩国上映。
无独有偶,韩国女演员郑裕美,在决定出演电影的女主角后,也遭到了长达一整年的网暴攻击。
原作被称为“21世纪的禁书”,影视化后则掀起了两性间激烈的观点论战,久久不息。
那么,它到底说了个什么样的故事?
《82年生的金智英》
看片名就知道,无疑,这是一部有关女性的电影。
电影的内容并不复杂,只是用了金智英和她周遭女性们的故事,映射了如今在韩国、亚洲范围,乃至于全世界内,女性们的生存现状。
今天KK来说这部电影,既不是想激化两性的观点矛盾,也从未想过要宣扬女权。
仅仅是想像电影本身那样,聊一聊我们的现状,谈一谈真正的平权。
01.
女主金智英,曾经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
20代的时候,大学毕业,职场打拼,恋爱结婚,也是意气风发,怀揣梦想。
而一切的转变,都是从她生下孩子,辞职后成为全职妈妈开始的。
因为生活重心的转移,她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除了每天做不完的家务;
随时会哭闹,需要她来照顾的孩子之外。
逢年过节她不能休息,而是需要去到婆婆家里,从天没亮开始就要帮忙做事。
哪怕在婆婆全家人团聚的时候,她也还是得充当工具似的背景板。
老公偶尔想要帮个忙,智英就会被她的婆婆明里暗里内涵两句。
这样机械且窒息的日子,无疑是难熬的。
当然,智英不是没有尝试过重新找回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任何就职的机会,哪怕只是兼职,她都已经不合适了。
这些还并不是全部。
作为全职母亲,她成了他人眼中的“妈虫”。
注:妈虫一词=MOM+虫
用来贬低无收入母亲,或无法管教哭闹孩子的母亲。
她偶尔去公园带着孩子散个步,都会听到身边那些陌生人在嚼舌根。
这样的生活中,智英被关起来了,被一种名叫女性家庭职责的名头绑住了。
时间一久,她就病了。
是一种叫做产后抑郁症的病,发病的时候她会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其他人。
这时候的金智英,才刚刚三十多岁。
智英的情况,只是一个个例么?绝对不是。
KK去翻了翻韩国记者观影团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在写观影标题时,记者们都不约而同地用上了我们的故事、大家的故事之类的词语。
这是因为金智英的日常,就是所有全职母亲的日常,且听闻,之所以会为女主取名金智英,是因为这个名字,是韩国所有女性中最常见的。
虽然我们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可以确定现在全职妈妈的人数,但也曾有某招牌网站调查表示,被调查的全职妈妈中,超过六成的人,渴望重归职场。
但是渴望归渴望,就像智英面对的所有事那样,她们做不到。
退一步说,哪怕妈妈们被家庭允许了,做好准备重新出发,却也早已没了接纳她们的职场。
2016年,数据网站统计得出,
职场母亲们最忧虑的方面。
更悲哀的是。
每一个被所谓女性职责所囚住的女人,已经如此惶惶不安地走到了三十代,但这一切,都只不过是“悲剧人生”的开始。
02.
那么这样的“悲剧人生”到底会走向何种结果呢?
故事里的“母亲们”,其实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想要重回职场的智英,很幸运地从以前公司的前辈那里,获得了工作的机会。
她的丈夫因为知道她的状况,十分支持她的选择。
可惜的是,智英的婆婆并不答应。
不但打电话来把智英劈头盖脸骂了一顿。
还把智英得病这件事,告诉了智英的妈妈。
知道自己的女儿生病,妈妈立刻赶了过来。
看到智英的状态,妈妈除了抱着女儿痛哭;
也当机立断就下定决心,尽快整理好一切,放弃自己现在的生活,接替女儿育儿的责任。
电影剧情至此,我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因为这位妈妈的故事,太让人压抑了。
她的一生都是这样过来的。
年轻的时候,就如那个时代的女性一样,把所有的青春都献给了工作赚钱和原生家庭。
(妈妈因为工作受伤的手)
后来有了自己的家庭,就成了谁谁谁的母亲,再想要去实现梦想,也已经没了机会和时间。
再到后来,自己的孩子成家立业,母亲开了一家餐厅,看起来像是有了自己的生活和时间。
但只要智英那边出现什么状况,她还是会立刻放弃自己来得来不易的空间,再次回到已经结束的困境里。
说起来,不过就是一句,妈妈已经习惯了。
而哪怕到电影所讲的故事之外,到这位妈妈人生的最后,她终于能真正能拥有自己的时间。时间对她们,却已经不宽容了。
男主孔刘曾坦言,读完剧本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并给她去了个电话。
而他最近在出演好友的节目《李栋旭想要做脱口秀》时,李栋旭也表示同样的电影观后感。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我们的母亲,大都已经过完了这样的半生,年轻的时候为子女而活,老了为子女的孩子而活,是这样的半生。
而很多“我们”,也即将开始这样的一生。
另外,电影中还有一位与看似智英母亲的形象完全相反的角色,那就是智英的婆婆。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婆婆,似乎永远不近人情,不把智英当回事,总是对“外人智英”差别对待。
同样是面对辛苦了一年的小辈,对女儿,就是一句好好休息。
对智英,就是继续使唤。
是婆婆真的苛待智英么?是她本性太坏么?
还真不是。
(得知智英患病,婆婆送来的补药。)
婆婆和妈妈的年龄相似,人生经历的差别并不会太大,她对于“女性”的感触,也并不会比别人少。
之所以会对女儿和儿媳差别对待,归根结底,其实是因为在她内心早已觉得,儿媳妇干活,天经地义罢了。
这也证明了一个女人,在父权文化的影响下,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一想到如果从婆婆女儿的角度来看,这位婆婆的一生和智英的妈妈一生就可能是相同的故事,何其讽刺。
那么我们的一生中,是不是只存在婚姻这一道坎呢?
这,又怎么可能呢。
03.
就如原著中的一句话——
“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
才能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
除了金智英与母亲们的故事外,电影中,其实还着墨了在智英身边的,一些女性的故事。
她们的篇幅不多,代表的却是无论你在几岁,都会遇到的女性现状。
打小开始,女孩子就被套上模式,教育成要安静、乖巧,因为这才是女孩子该有的样子。
稍微大一点,女生被教育不能穿太短的裙子,着装要得体,这样就不会勾起别人的注意,不会有危险;
再长一点,我们进入入社会。
各种升职的机会,领导大都给了男同事;
工作上被别人开性别相关的玩笑,不能生气,要用自己的机智化解;
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生儿育女后,如果选择全职,极大概率就会像金智英一样。
如果兼顾工作,选择打拼自己的事业,那就注定要放弃好妈妈、好老婆、好女儿的身份。
还会遭遇各种止都止不住的,带有性别歧视意味的闲言碎语;
和各种各样,与“性”有关的犯罪,不断在身边出现,比如被偷拍,被传播,等等。
电影中已经说了那么多,现实中却存在更多。
几天前的宇芽被家暴事件;
已故的具荷拉,生前不仅遭遇男友家暴,还因男友的过错被网民荡妇羞辱;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疑似性骚扰女学生;
如果可能的话,即使很心痛,KK也很想把例子一次性举完。
但是我做不到,因为实在太多了。
我们不否认,在现今社会中,男性也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痛苦。但相比之下,人们对于女性的恶意,似乎总显得更大。
那么作为女性,在社会中的生活,就只能如此了么?
显而易见,电影,并不满意这样的答案。
04.
相比较原作,其实电影版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美化。
比如电影中孔刘饰演的丈夫,他会因为妻子犯病难过到哭泣;
会率先考虑到妻子的情况,向心理治疗师发出求救。
某种程度而言,这个角色,确实也代表了现在正在不断出现的新时代男性们。
但即使如此,我们的现状,真的有变好了么?
很直观地看。
电影在韩国上映后,女性观众给电影打了9.50的平均分,而男性观众的评分,仅为2.84。
凭心而论。
这部电影的质量无论是从剧本、剪辑、表演,或者各方面来说,都绝对不应该有这么低的评分。
为何如此,可想而知。
打如此的低分的男性们,与开头我们提到的,辱骂女性艺人的,大概率就是同一批人。
KK的朋友甚至丧到不行的跟我说,“全韩国所有的看了这个故事的女人,都被骂了。”
这确实是臆测,也确实是悲哀的判断。
毕竟现在的韩网上,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中,仍有类似以下这种讽刺的评论——
这样的评价下面,类似支持女主演走好不送的留言,也不在少数。
也许有人会说,韩国社会如此,这是他们的病态。
可我们都知道,韩国的父权社会,确实会让这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但说到是否存在,又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呢?
如今,有了这样一部以第三视角,冷静旁观的作品问世,说到底,它并没有希望哪一性别的权利可以压制另一方,也并没有否认男性所承受的一切。
只是我们想要通过电影,去展现现在并不太好的社会状态,去传递一个,女性在职场、在社会上,能够被相对平等对待的希望。
而看不懂这些,阻止这些,甚至谩骂这些希望的,还是那些极端的男性们。
所以。
这部电影,比起女性,其实更适合男性去看一看。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KK丧得一整晚无言,不知道推文看到这里的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
想来想去,也拿不出什么假鸡汤来安慰大家。
那么最后,就用原著开篇的第一句话来祝大家今夜好眠吧——
由衷期盼世界上的每一个女儿,
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头条号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