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陈公入漳州,圣王功业青史留

2019-07-10   煮酒君

固始根亲博物馆是河南省唯一以姓氏寻根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重点陈列了关于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事迹。

提到这位被尊为“圣王”的人物,要从他的父亲陈政说起。隋朝大业十二年(616),陈政出生在光州固始(今信阳市固始县),颍川陈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而陈政的祖父陈果仁便是光州的守将。

隋朝末年,陈果仁在光州抵抗唐军,其子陈犊劝说父亲率军投降,于是因功被封为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唐朝初创时,陈犊为唐军南征北战,而其子陈政也随同征战,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左郎将。到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时,陈政已经当上了归德将军。

随后,朝廷指派陈政前往福建为官并平定当地的动乱。今天的福建一带在古代地处偏僻,民风剽悍,民众常常聚众起事,朝廷指派有丰富战争经验的陈政前往平定,也是为了保证当地的安定和祥和。

平定战乱之际,陈政被封为"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陈政一边固守一边伺机进攻,由于双方战斗胶着,耗时过长,粮草补给不足,于是陈政便组织耕种以解决军粮问题。无奈暴民规模巨大、作战凶狠,陈政不得不向朝廷请求援军。考虑到作战的配合、协同问题,朝廷派出了陈政的兄长陈敏、陈敷前往援助。

咸享元年(670),陈敏、陈敷带着陈家一族和从固始招募的府兵一同前去帮助陈政,其中就有他们的老母亲魏箴,以及陈政年仅十四岁的儿子陈元光。行至途中,陈敏、陈敷相继去世,魏箴身为老妪,但仍然坚定地携带着军众与儿子陈政会合。

在同族人的鼎力支持下,陈政平定了多处的叛贼,为闽南一带带来了和平。此外,他将当地的"云霄江"改名为"漳江",为漳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仪凤二年(677),陈政去世,他的衣钵和事业由其子陈元光继承。

陈元光带领着陈氏的族人继续在闽南一带开垦发展。为了更好地管理当地,陈元光上书请求增设州郡。

当时执政的武则天同意了他的请求,在原泉州、潮州二郡之间增设了漳州。而提出请求的陈元光被任命为漳州成立后的第一任刺史,自此,陈元光以漳州为"毕生使命",尽心尽力地发展地方的经济、文化,保卫地方的长治久安。

陈元光接手漳州初期,这里的人们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工具更是非常原始。甚至于很多人还在采用远古流传下来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即焚烧草木形成灰烬,用无机物含量丰富的草木灰作为肥料耕种作物。这种做法伤害植被,取得的成果也并不丰厚。

陈元光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在漳州推行灌溉法,他率领士卒百姓开凿了一条名为"军坡"的水利工程,包含水坝、引水渠等当地人以前从没见过的新奇设施。它作为福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长达四千米的引水渠和覆盖千亩的灌溉面积。

和中央王朝"重农抑商"的政策不同,陈元光在漳州鼓励经商,从而拉动对外交流,引进其它地方的先进文化,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从北方到来的军队中,许多有手艺傍身的士兵也成为了漳州早期开发的重要角色,他们带来了各种工艺,促进了当地工业结构的建立和完善。

说起古代的教育机构"书院",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等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所在。其实,中国第一所书院便是陈元光之子在漳州开办的"松洲书院"。陈元光重视教育,在人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漳州提倡文教,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出来。

为了增强民族团结,陈元光以身作则,娶当地"蛮族"的女子为妻,并鼓励属下也与外族通婚,将外族变成同族。对于愿意归顺的少数民族,陈元光都大方接受,将他们编入户籍,赋予他们大唐子民的身份。

景云二年(711),陈元光不幸战死沙场,但他所开发的漳州日后逐渐兴盛,当地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开拓者、领路人,将他尊为"开漳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