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晔旻
东汉的辽东,不过是幽州刺史管辖下的一个郡。但在幽州本部亦陷入刘虞和公孙瓒争雄的情况下,“水则由海,陆则阻山”,于是更加显得天高皇帝远的辽东郡成为野心家的天堂,实在也不奇怪。
这位野心家,名叫公孙度,此人虽然与幽州的公孙瓒同姓,其实并无关系。公孙瓒出身辽西令支的大姓豪族,公孙度却是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公孙度的父亲名叫公孙延,公孙度小时候就跟随父亲迁居玄菟郡(时在今日沈阳、抚顺一带),其原因是“避吏”。仅就此看来,公孙度的家庭出身恐怕不会是什么豪门大族,如若不然,也不用迫于区区郡吏的骚扰竟至远走他乡了。
在玄菟,公孙度年龄稍大,当上了郡里的小吏,在汉代豪门大姓垄断仕途的背景下,想来他的一生就此而已了。偏偏普通人公孙度的人生仿佛就像是中了彩票一样。其家庭来到玄菟郡之后,意外得到了玄菟郡太守的眷顾。究其原因也令人有些意想不到。这位玄菟郡太守也姓公孙,他的儿子名叫公孙豹,18岁的时候早夭。恰恰公孙度小时候的名字就是“豹”,而且与太守的儿子公孙豹年龄一样。这两个巧合凑在一起,不能不让太守大人对公孙度生出感情,“见而亲爱之”,进而视如己出,好生培养,教他读书并为其娶妻。
于是公孙度就有了跻身仕途的资本。他先后“除尚书郎,稍迁冀州刺史”。尽管不久由于谣言中伤,免官居于家中,公孙度还是得到了贵人相助。董卓专权时候,手下中郎将徐荣正好是公孙度的同乡,而且早就认识公孙度。在乡党的推荐下,中平六年(189),公孙度又东山再起,当上了辽东太守。
新官上任,公孙度立刻发现辽东郡的豪门大姓看不起自己。这也不奇怪,谁让他原来只是玄菟郡的一个小吏,出身实在微末呢。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公孙度果断选择了杀人立威。原襄平令公孙昭,过去曾经折辱公孙度之子公孙康。于是公孙度到任之后,立即将其拘捕,随后“笞杀于襄平市”。还有“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人,一向鄙视公孙度,成为公孙度执政的最大障碍。公孙度寻机绳之以法,“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栗”,豪强威服。对于逃逸之豪强大族他也不准备放过,比如担任过河内太守的李敏,是辽东郡的知名人物,他害怕公孙度的血腥屠杀,带着家眷从海路逃走。结果公孙度干脆“掘其父冢,剖棺焚尸”,进而“诛其宗族”,斩草除根。当时的辽东郡毕竟只是东汉帝国边缘的一个僻远地方,人口不过十万(附近的玄菟郡更只有四万多人,甚至不及今天大城市的一些住宅小区)。因此土著豪族虽有,毕竟势力不强。在公孙度的高压政策下他们或死或走,辽东境内的一切军政大权遂为公孙度的一统天下。
公孙度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从小吏当上一郡之守仍觉不足。他主政辽东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盘踞幽州的刘焉、公孙瓒等人也无暇顾及辽东,而是全力投身中原地区的军阀混战之中争抢地盘。公孙度倒是不做此想。他并不参与中原地区的军阀混战,而是选择经营自己的辽东小王国。趁着诸侯们正在中原打得不可开交,公孙度趁机宣扬“汉祚将绝”,而辽东有“冠石之祥”,因而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公孙度先是分辽东郡为辽东、中辽、辽西三郡,又东征高句丽、北服扶余、西击乌桓,“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值得一提的是,公孙度重新加强了对乐浪郡(地在今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后来这个乐浪郡的南部几县又分置“带方郡”(乐浪郡与带方郡一直存在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孙氏政权因此号称据有五郡之地,户二十余万,人口六十万,成为东汉末年东北地区最大的一个割据政权。
公孙度在辽东主政十六年(189年—204年)之久,名为汉之州牧,实行天子之礼。曹操当政,忙于同中原群雄角逐,一时无力远征,为了笼络公孙度,乃表其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毫不领情,扬言“我王辽东,何永宁也”,一语道破了其割据一方的实质。他甚至想过南下逐鹿中原。官渡之战后,公孙度曾与部下商量,“闻曹公远征,邺无守备,今吾欲以步卒三万,骑万匹,直指邺,谁能御之?”其大臣凉茂则认为时曹操和公孙度都为汉朝之臣子,今天下大乱,公孙度安坐家中,本就不对,曹操忧民之疾苦,为天下诛杀民之贼,现天下刚刚太平,大家没有责怪你就罢了,若再与曹操交战,定是在自取灭亡。这才打消了公孙度的危险念头,避免了与曹操的兵戎相见。
建安九年(204),一代枭雄公孙度安然去世。而他所建立的割据政权却在乱世中延续了下来。东北地区边地遥远,中原政权更是鞭长莫及。结果,自公孙度中平六年(189)立至公孙渊景初二年(238)被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兵消灭,历经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三世四主,游离于中原政权之外长达50年之久,反比三国之中的魏(46年)、蜀汉(43年)两国国祚都要久远,称得上是乱世之中的一个异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