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你是否已经掸落一年奔波的风尘,回家过年了呢?家里年货都置备得怎么样了?是不是万事俱备、只欠钟声了?反正TO君都已经置办妥当,搓搓小手只等年夜饭啦!
没有满满的仪式感,又怎么叫过春节呢?
新鞋新帽新气象
眼瞅过年了,没有一套体体面面的新衣裳撑场面怎么行?家家户户连犄角旮旯都是一副除旧迎新的崭新姿态,“门面儿”当然也得整整齐齐换上新面孔。
小时候过春节最期待的一件事,就是早早换上精心挑选的新衣裳,精气神儿满满地去和小朋友们互相炫耀,彷佛从头到脚都焕然一新,整个人因此变得神气十足。
千家万户挂春联
每到春节临近,从都市城镇到乡野村庄,千家万户都会齐刷刷“摘下新桃换旧符”,提及春联,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了门悬“桃符”、张灯结彩的习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深,彰显出独特的中国气息和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
对联窗花满堂彩,灯笼年画齐上阵。大街小巷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红红火火的新气象。
欢聚一堂看春晚
说起“春节必备形式感前三名”,那么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三件事缺一不可。
每年的春晚可以说是老少皆宜,唯独不怎么讨年轻人喜爱的必备节目。内容上虽然有时确实一言难尽,但确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一种奇妙形式感。
就像是储存了无数人温暖记忆的时光机,只要想起某年春晚的某个经典节目,与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的那些年间往事就会“倒带”浮现在眼前,当时情景也仿佛历历在目。也许这就是春晚一直在大多数人心中倍感亲切且无法替代的终极原因。
全家老小齐守岁
每逢除夕夜,中国人不仅有着通宵守岁“熬年”的习俗,家家户户更是要灯火通明、彻夜不灭,以求来年家中平安幸福、财运亨通。
民间流传年长者守岁有“辞旧岁”之意,可延年益寿;年轻人守岁可保家中长辈吉祥如意。
年味满满年夜饭
哪里的年味儿最诱人?当属家家户户餐桌上一年到头最丰盛的年夜饭。全家老小欢聚一堂,推杯换盏、共叙天伦,当之无愧除夕夜的“重头项目”,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候不过如此。
大年初一拜年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传说除夕夜人们守岁点灯、生火放炮吓跑了在人间为非作歹的年兽,便在第二天初一开门贺喜,恭祝顺遂。
民间有“初一不出远门”的说法,所以大年初一的主要活动就是到近处亲朋好友、周邻四舍家去拜年贺喜。
在这天有吃年糕的传统,北方人则喜于吃饺子,寓意“来年交好运”。
正月初一还有着“忌杀生,不扫除,勿破碎”的说法,人们认为杀生意味着灾祸;扫地会带走运气、破财,而打碎家具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岁(碎)岁平安”以求免灾。
大年初二回娘家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正月初二有吃面的习俗,寓意健康长寿。嫁出去的女儿也会在这天带着糖果礼品,与丈夫儿女一起回娘家看望父母,因此这天也被称为“迎婿日”。北方则有着初二祭财神的习俗。
相传初一、初二是水神的生日,所以这两天都不可以洗衣服。
大年初三禁忌多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宜宅在家中,忌外出拜年招惹口舌是非;又称“小年朝”,要做到“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初三有吃合子的习俗,尤其是京、津地区。相传这天晚上“老鼠娶亲”,晚上要早早熄灯睡觉。
大年初四迎诸神
俗话说“接神早,送神迟”,传说大年初四是诸神重临人间之时,“灶王爷”这天要查户口,所以人们这一天都不会出门,早早就起床准备贡品、焚香点烛、迎接五路财神。
大年初五接财神
大年初五又称“破五”,意为“破除”,有“送穷”的习俗。这天可以解除过年所有的禁忌,垃圾也可以全部倒除。民间传说初五是财神的生日,人们会在这天燃放爆竹,迎接财神,祈求来年财运亨通。
拜年路上
“口嫌体正直”的压岁钱
每逢春节,大人们好像都很热衷于带着自家小孩去拜年,因为会收到很多来自七大姑八大姨大大小小的红包,而我们也不用略显做作地拒绝。
长大的烦恼就是不仅收到的红包越来越少,压岁钱这个东西也彷佛要和自己“恩断义绝”了。话虽如此,每当收到大舅三姨递过来的红包时,还是会一边心口不一地假装客套,一边欣喜若狂地“老脸一红”。
那么在你心中,最不可替代的春节形式感是什么呢?
2020 Happy New Year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oWl2m8B3uTiws8KKUP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