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见过这一种图案和配色,但不一定知道它的名字。我也是去了新疆和田,才知道这个国家级非遗——艾德莱斯。
弯弯眉毛,大大眼睛的维吾尔族姑娘,非常喜欢穿"艾德莱斯"绸制作的连衣裙。这种丝绸质地柔软,轻盈飘逸,尤其适于夏装。
艾德莱丝绸色泽十分艳丽,与沙漠边缘单调的环境色彩形成强烈对比,一眼便能辨认出。
以盛产和田玉而闻名世界的新疆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和瓜果之乡。
但也许你不知,除了和田玉,还有艾得莱斯绸、和田地毯,并列为“和田三宝”。
新疆和田的旅行,抽空去了一次洛浦县吉亚乡。其实和田大部分县都盛产艾德莱丝绸,但最集中就是在吉亚乡。
吉亚乡距离和田市区大约十公里,紧靠玉龙喀什河,本身是个蚕桑产区。这里被认为是艾德莱丝的中心产地,如今大约有近3万人从事这一行业。
“艾德莱斯”意为“扎染”,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后的手工业”。
维吾尔族姑娘特别喜爱这种绸料,给它起了个雅号“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意为“布谷鸟翅膀的花”,隐喻它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
跟着我的镜头,一起去探访和田艾德莱斯绸手工作坊吧。这里,展示了艾德莱斯绸这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完整的制作过程。
那天的和田,天很蓝,阳光灿烂,是个极好的天气。
和田因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荒漠性气候明显,常常伴有沙尘。这里的人们虽然忍受着恶劣的气候,依旧热情好客,淳朴开朗。你来过,才能感同身受。
穿过长长的木廊,遇见一个维吾尔族小男孩在独自玩着,一手的泥巴,感叹着童年的真。
这个手工作坊,设有缫丝、印染、准备车间、纺织车间和展销大厅,把艾德莱斯绸纺织的传统工艺流程,一一展现。
从缫丝、纺线、印染到纺织,让我们对和田艾德莱斯绸的古老文化产生全新的认识。
喀什、和田等地是新疆主要蚕桑区,维吾尔族人民养蚕、缫丝、编织历史悠久。我看着阳光下的那些雪白的蚕茧,想着下次有机会,要去看看吉亚乡成片的桑树林。
古代和田,是丝绸之路南路的交通枢纽,是重要的丝绸集散地,也是西域三大丝都之一。所以,和田在丝绸交易上的历史地位久享盛名。
艾得莱斯绸是一种土产丝绸,采用我国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几个男生在用一种黑色塑料袋,把不需要染色的地方裹起来,需要裹的很紧。
在这里了解到,这艾德莱斯绸,从编织、扎染工艺极其复杂,非常讲究。
首先要将蚕茧煮沸抽丝、并丝、卷线,然后经过扎染、图案设计、捆扎,最后分线、上机、织绸,制成成品。
而且所有工序,都由匠人纯手工完成,每一块纯手工的艾德莱斯绸缎诞生,都花费了很多的时间。
现场有维吾尔族妇女在纺线,时光就在那里转啊转啊。
传统的艾德莱丝绸,都是用植物染色,染料是从绿核桃皮、红柳花等天然植物中提取的,用包谷皮捆扎后就开始扎染上色,据说十年不会褪色。
纺织车间很大,有很多台纺织机并排着,非常安静。
当地的朋友说,有本《中华锦绣丛书--和田艾德莱斯》的书,就是专业介绍和田艾德莱斯的。
在这里,都不敢大声的走路说话,生怕打扰了这种宁静。
和正在织布的维吾尔族老爷爷聊了几句,他说即使是他这样有着熟练技术的老人,一天也只能织三米左右。
所有的图案都已经设计好,老爷爷只是需要填充底色。需要手脚并用,非常的复杂,仿佛他的脑子里,有一个程序。即使一边聊天,也不会错一步。老艺人的手艺,真是让人佩服!
艾德莱斯绸一般幅宽仅40厘米,图案都采用植物图案,有花卉、枝叶、苹果、梨等。
各种图案具有强烈和田地方特色,纹样粗犷奔放,色彩简单富有变化,是和田人民生活美在服装上的艺术反映。
最后,我来到了成品展示厅,这里展示了各种艾德莱丝绸成品,包括艾德莱丝绸布匹、丝巾、领带、帽子等各种产品。
墙上的艾德莱丝绸,各种底色各种花型,眼花缭乱。一种底色,又恰到好处地搭配着其他色彩,艳而不俗。
买了一顶用艾德莱丝绸制作的帽子,作为此行的纪念。即使是传统的图案,也可以很时尚。
还有艾德莱丝绸面料的现代服装,想起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能把这种传统工艺和图案,带进人们的生活。
曾经的和田,是丝绸之路极其重要的一站。大批的中国丝绸主要经丝绸之路南路运往中亚、中东直到地中海沿岸国家。
如今,和田“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的艾德莱斯手工制作工艺,依旧在这片热情的土地上,被传承,被喜爱。
离开和田艾德莱斯绸手工作坊前,和一个朋友在这里留了张合影。心想着,下次见到这种特别的图案,一定要和其他的朋友,说说关于艾德莱斯的故事。